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鹅痛风最近流行情况 [复制链接]

1#

鹅痛风病,又称鹅痛风、鹅痛风症、鹅尿酸盐沉积症,是由于鹅体内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在鹅体内尤其是关节腔和内脏的表面有尿酸盐的沉积。鹅痛风病的发生,是由一个或多个致病因素,使鹅的机体嘌呤生物合成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尿酸排泄障碍,致使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形成尿酸盐结晶,并沉积在心脏、肝脏、脾脏等脏器表面,以及关节腔、颈部皮下等部位的一系列复杂病理现象。

临床上,鹅痛风病多见于1月龄内的雏鹅,特别是长势良好、采食量大的雏鹅多见,病弱、消瘦的雏鹅也容易发生。病鹅行走蹒跚呆滞,左右摇摆,呆立缩颈,伏地不起。病初粪便发白、稀薄、不成形;发病中期可见肘关节肿大,病鹅跛行,采食下降,开始出现死亡病例并逐步加重;发病后期病鹅翅膀软弱无力,两腿站立困难,无法行走,双侧肘关节红肿明显,手感发烫,触碰时有强烈痛感,体温升高,有的病鹅食欲废绝。

剖检可见,心脏、肝脏表面有尿酸盐沉积,有的在脾脏、肠系膜、颈部皮下、大脑组织表面等形成一层白色沉积物;输尿管有尿酸盐阻塞而肿大;腿部关节腔内及周围关节组织有白色石灰样沉积物。

鹅痛风病多发生于青绿饲料匮乏的冬季和早春季节。不同日龄和不同品种的鹅均可发生,一般多见于雏鹅。有些鹅场采用圈养模式,饲喂配合饲料(尤其是高蛋白日粮),与放牧模式的养鹅场相比,前者鹅痛风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后者。近年来出现的由星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鹅痛风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5~30日龄的雏鹅,死亡率可高达50%。

鹅痛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多数专家倾向于该病是由综合性因素引发的。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归纳如下:

1、感染性因素:孵化场的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消毒彻底,种蛋入孵前未进行有效消毒处理,致使种蛋受到了细菌、真菌或自身携带病菌的污染,雏鹅出壳后体质虚弱、脏器损伤导致代谢障碍而发生痛风病。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如星状病毒等),在长途运输、转群饲喂、疫苗注射、天气骤变等应激条件下,极易水平传播给群体中的其他个体,或经种蛋垂直传播下一代,从而引起鹅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由于肝脏、肾脏是鹅最重要的解毒、排毒器官,肝肾功能受损后则极易引起尿酸代谢障碍,最终出现痛风问题。

2、营养性因素:长期投喂蛋白质含量过高的日粮(尤其是富含核蛋白和嘌呤碱的饲料),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而出现鹅痛风病。饲料中缺乏充足的维生素A、维生素D,或者饲料中矿物质配比不当等,均可诱发本病。

3、管理性因素:养殖生产中,若饲养管理不当,如鹅舍潮湿、通风不良、舍内缺氧、空气污浊、温差过大、养殖密度过高、强烈的应激反应、鹅体抵抗力下降、鹅群缺乏运动和光照以及各种疾病引发的肠炎等等,都是促进鹅痛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4、肾脏机能障碍:幼鹅的肾功能发育不全,饲喂高蛋白日粮,不仅不能被机体完全吸收,相反还会加重肾脏负担,破坏肾脏功能引发鹅痛风病;饲料原料、饲料成品保存不当等极易引发霉变,或垫料把关不严、更换不及时导致垫料发霉,雏鹅通过采食霉变饲料或发霉的垫料可导致肝肾功能障碍,最终引起痛风病;临床上常见的青年鹅、成年鹅病例,多与损害肾脏机能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使用有关,有些养殖场还存在有药物配伍不合理、投药时间过长、使用剂量过大等现象,也会引起肝、肾等脏器损伤而诱发痛风病。有研究表明,凡是能引起肾脏机能损伤的因素以及引起内脏器官中尿酸盐沉积的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根据鹅痛风病的临床表现及剖检病变,一般很容易进行诊断。针对鹅痛风病,临床上多采取综合性的防控策略来处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