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解论语之学而时习篇,找对方法论 [复制链接]

1#

作者

青竹君

原文

释义:夫子说:“学到了,而且常常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揣摩精进它,使它成就我们的生命、生活和事业,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前来相聚会晤,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能完全地理解我,我也没什么好愠怒的,我想这也算是君子之风了罢?”

孔子传道

夫子之“学”,首先指做人的学问

甲骨文的“學”,上有“文”和“双手”,“宝盖(指房屋)”下有“子”,表示合力兴学、培养学子之意。

《说文》学,觉悟也。

《论语集注》朱子认为:学,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本意为幼鸟练习飞翔之意,引申为对所学内容的练习、实践、应用、实证、体悟、证悟、习惯等。

朋:古代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

愠:烦恼、抱怨、情绪、不高兴。

南怀瑾说: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了。一般的说法以为“读书就是做学问”,错!“学问”在儒家的思想里,不是文学:一个人的文章好,是指他的文学好;一个人知识渊博,就是知识渊博;而学问呢?哪怕你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呢?南怀瑾又说: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比如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了,我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所以,“学问”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论,随时随地要观察、随时随地要学习、随时随地要反省、随时随地要践习,这就是“学问”。

那么,夫子的“学”到底是指什么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孝悌、谨信、爱众、仁等,是夫子的“学”。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举贤、孝悌、忠君、诚信等,也是夫子的“学”。

曾子曰:“夫子之道,(一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曾子用“忠恕”二字总结了的夫子的“学”。

可见,夫子的“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问,否则,它怎么配得上提纲挈领地稳居全书首章,而终其一本《论语》,都是在探讨这个学问。

比如后代通常理解的,儒家的学说,不过“仁、义、礼、智、信”,或者“温、良、恭、俭、让”等,但是,正所谓“道不可道、名不可名”,任何一种解释或者定义,终究都不是最准确而全面的,反而容易落入狭隘或者被曲解的窠臼。

也就是说,同是夫子的学问,同是一本《论语》,境界不同的人,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曾子理解到“明明德的大学之道”,子思理解到“中庸”之道;程朱理学最终把儒家学说推到了盛极而衰的地步;中兴者王阳明理解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别人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让有人把夫子的学问曲解为“统治者驭民愚民的工具”;更有庸俗腐儒更是把祖师爷的灵魂之学丢个七零八落,竟让世人误解为软弱无用之学;甚至闹到了“打倒孔家店”、和“西学东渐”自毁长城的可悲地步。

幸而,我们处在了一个比较宽松、文化多元、而且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一大批觉醒的文人志士致力于追本溯源,从根源上探究、理解夫子学问的真相光辉,传播具有真理真相的夫子学问,幸甚至哉!

比如,南环瑾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一位在网上讲《论语》的名曰虚空济的先生也讲得非常好,都是对我启发很多的老师。

那么,夫子的学问,可否用现代语言通俗表达呢?我想,大约可以这样说:这个“学”,原则上首先是指“做人的学问”,或者叫“培养完善人格的人的学问”“三观正的学问”,除此之外,也可广义地指一切文化知识技术等。

孔子和弟子们探讨学问

做学问的姿势——学到悟到做到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大意是,子路听到一些很有道理(有用)的学问,但是还来不及践行和消化,现在他唯恐又听到新的学问。

《遥远的救世主》里芮小丹说:“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可以做到,我能做到才是我的。”

其实,做学问和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是共通的。比如我们吃了有营养的食物,那么这些食物就要在胃液、胆汁等的辅助下进行消化,然后其中的精微物质会在小肠内被吸收进血管和体液中,再然后这些精微物质会在心的作用下赤化成血液,从而真正成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再然后,就会反哺身体功能,继续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换成做学问也是这样的:我们学到学问,然后就要在已有的认知、见识等的加持下,进行消化、筛选、吸收精华,在实际应用中,使这些学问真正融入自己的生命,然后再进一步吸收、应用,使之反哺生命,带来开悟,带来境界提升,带来愉悦的生命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营养物质的摄入,是有一个最佳的量和度的,可不是越多越好,少了也不行。比如我们的身体,你吃得太多会消化不了,反而会得消化不良、肥胖等疾病,加重身体负担;少了,会得营养不良的病。

做学问也是一样的,多了会消化不了,影响吸收,所以子路才会那样表现:我“有闻”(学到学问)了,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真的再不敢增加新的学问了。少了,会能力匮乏,思想贫瘠。过犹不及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得太多,来不及消化吸收,会迷惘;没有学问的增加,而一味地冥思苦想,则会让人感到疲倦,而且无所得。

所以,要“学习”,“学”和“习”缺一不可,相互搭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都过关了,才算是学到悟到又做到,那么摄入的那一点精华才真真正正彻彻底底转化成自己的能量,否则,迟早会还回给老师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灵魂滋养,心情愉悦

就像我们的身体,吃适量的饭,消化适量的营养和精微物质,身体毫无负担地恰好吸收足量的精微物质,为我所用,良性循环,那么身体就会处于最佳的状态,舒适、健康、安逸。否则,多了少了,都会不利于健康。

一个人学到学问,然后顺利地消化、吸收这些学问,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当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提升了智慧和境界,灵魂得到滋养,那么,怎么会不愉悦呢?

比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圣贤学问:快乐在于奉献,而并非得到。有些人会难以理解,将信将疑。那么如果他经历过救助贫弱孤儿、去福利院做过义工这样的事情,他大抵就会慢慢明白其中的乐趣,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所带来的付出的高尚感和富足感。从而在这样回馈社会、奉献爱心的道路上良性前进,一路走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富人愿意做慈善的心理需求和原因。

再比如,有些孩子爱好写作诗歌,他就在这方面努力学习,反复练习、习作,后来,他写了许多有趣的小诗,发表在报纸杂志或者网络上,被大家所认可和喜爱,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网红小鱼同学爱做菜,也很欢乐很呀

人逢知己千杯少了

就像“吸引力法则”那样,通过“学习”,你的学识、能力、境界、智慧和生命质量等都得到了提升,那么自会有相同境界和能量场的人,不远万里,穿越人群,来到你的身边。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样的相逢和交流,难道不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吗?

比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想想都羡慕,他们平时探讨学问的样子,那是一种多么的和谐和愉快呢?

比如,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学家在一起合力攻克科学难题,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吗?

比如一群北大数学系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数学,一群外院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外语,一群军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军事,不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

比如一群车友在一起聊车,那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

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实含义。

同等层次,同等境界,相同爱好的“知己”在一起做共同爱好的事情,想不快乐都难呀。

一群音乐人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境界越高的人,越大度

再亲密、相知的两个人,说到底,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当然会在许多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以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处世风格,必然也会欣然接受,坦然面对。这便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般而言,境界越高的人,物欲越淡;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便越不会计较得失;故而,会越大度,越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越容易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境界越高的人,姿态越低

写在最后:愿你真正理解这个“方法论”,愿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论语》开篇这三句,开宗明义、高屋建瓴,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方法论。

因为学习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万分重要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虚。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

凡是会学习的人,一定都是体会到了学习乐趣甚至利益的人;凡是对学习无动于衷或者厌恶的人,一定是没有找到正确打开学习大门的方法密匙。

愿你读了这篇文章,能有所收获,有所开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