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关于历史影集系列:
这个系列的缘起是大橘猫女士提到她喜欢历史照片,正巧仓鼠先生手头有一些二战的历史相片集,于是便想着分享给橘猫女士并附上相关的解说。文字和照片都是记录历史的方式,各有各有的优劣。但总的来说,文字长于详细的记录与分析,而照片却能给人直观的感受甚至冲击。总的来说,文字难免包含写作者的个人观点,甚至会包含各式各样的谎言;尽管照片也会受到拍摄者的影响,但是往往会比文字更加客观。
正所谓:“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希望橘猫女士能喜欢这个系列。
另外,在此也顺便介绍一下一些关于二战(和其他光学相机时代)历史照片的知识。二战中其实有大量的战地记者活跃,他们拍摄各种各样的照片,无论是己方的士兵和武器还是敌方的俘虏和被击毁的残骸;并将其做为战争宣传的素材或者留作个人收藏,总的来说,二战照片的存量是非常大的。在二战时,数码相机还远没有问世,因此所有的相片都是以底片或者冲洗的照片的方式保存下来的,这些照片或者底片在现代出版物中必须要先进行扫描数字化才能印刷。一般来说,冲洗的照片在扫描时往往会有严重的画质损耗,而照片冲洗时往往也会因为底片质量,冲洗水平等原因导致照片本身质量就良莠不齐,使扫描后的画质更加雪上加霜。而如果利用底片进行扫描,那么在底片扫描技术加持下,扫描出的照片的质量几乎只取决于底片的质量,优秀的底片甚至扫描后可以提供媲美现代数码相机的照片质量。一般来说,收集底片的价格是远远高于收集冲洗出的照片的,原因十分简单,底片只有拍摄时的那一张,而冲洗照片往往是一洗十几份甚至几十份;但是,冲洗的照片画质又往往不如底片扫描,因此优质的历史相片集往往并不便宜。非常讽刺的是,拥有最优秀的光学镜头(例如大名鼎鼎的蔡司,徕卡)的德国摄影师们所保留的底片,有相当数量却毁于战火;幸存的也往往流入了各战胜国档案馆或者私人收藏家手中,这导致高画质的二战德*照片极为珍贵,或者说,昂贵。当然,除开二战这样战火纷飞的时代,其他时代的优质历史照片集价格不会贵的离谱,但也往往会比同样厚度的文字书贵出一截,但与此同时,照片给人带来的直观冲击力也是文字难以比拟的,就像我说的,真实(影像)自有千钧之力。
关于巴尔干战局
在年秋季,苏*对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队与德*发起了猛攻,试图迫使罗马尼亚退出战争,并迅速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并征服匈牙利,从而直插维也纳,攻占第三帝国的东都。然而德*在罗马尼亚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虽然灯枯油尽的德*无力阻止苏*的攻势并节节败退,但是其顽强阻击使得苏*前几天中进展有限。然而不久后罗马尼亚发生*变并倒向苏*,导致德*一部被直接包围并被围歼,然而,另一部分德*中的第10装甲掷弹兵师却在精湛的防御技巧下阻滞了苏*相当长时间,并掩护己方大部队逃出生天。这部影集就是双方在巴尔干战役中的影像,主要影像来源我推测应该是冲洗的照片,因此质量相对较差。今天带来的是系列的第一篇,主要是战斗中的苏*士兵。
围观豹式坦克的苏*士兵。对于双方士兵,特别是步兵而言,对方的坦克是非常勾引他们好奇心的存在。因为在战场上遇到会动的敌*坦克基本上意味着自己有相当大的概率完蛋了。能够安全地打量对方令人恐惧的战争机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从照片上也能看到,苏*士兵们都非常开心。
豹式坦克是二战中极为成功的一种坦克,其75mm长管火炮可以有效击毁苏*或者英美*的几乎所有坦克(有例外,但是很少),而苏*或者英美*队直至45年左右才有能够有效击毁豹式坦克正面装甲的坦克炮。而且豹式坦克本身线条十分优雅,是我最喜欢的二战坦克之一,很好地映证了颜值高的武器战斗力不会差这一玄学歪理。
在冲锋过程中路过德*装甲列车残骸的苏*士兵,摄于年8月。装甲列车是一种威力和局限性都很大的武器。装甲列车一般由多节附加了装甲的火车车厢组成,每节车厢上一般安装有炮塔或者火炮,能够进行十分强力的火力压制。此外,往往还会附加有一节满载步兵的运兵车厢和一节放置了一辆坦克的平板车;可以随时卸下沿铁路进行扫荡。然而,装甲列车的移动必须沿着铁路线,本身遭遇了空*或者重炮时生存能力也十分优先,所以一般用于铁路线巡逻,普通*列的护卫和游击队扫荡。巴尔干半岛是游击队活跃的区域,因此出现装甲列车不足为奇。战斗状态下的装甲列车。从图片上便可以想象只有轻武器的游击队员面对这样的钢铁怪物会感到何等的压迫力。两名骑马的苏*路过德*车辆的残骸。摄于乌克兰南部的城市敖德萨。不清楚这两名苏*是骑马的普通*官还是骑兵部队的官兵。苏*在二战中依然在大量使用骑兵部队,在一些地形及其难以通过的地方(比如山区,沼泽,泥地),骑兵的机动性甚至比履带车辆还要好。然而在二战这样的高强度钢铁碰撞中,骑兵部队也往往会遭受更大的伤亡与牺牲。苏*坦克部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装备的是美国生产的谢尔曼坦克。这个坦克在国内有个绰号叫“谢馒头”,得名于谢尔曼神似馒头的炮塔。在二战中,美国和英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资。不仅仅局限于武器装备,还包括大量的卡车,半履带车,甚至于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和粮食。美国二战权威历史学家格兰茨估算:如果没有租借法案援助的物资,苏*结束战争的时间大约要延后一年半左右。也无外乎有历史学家心情复杂地评论:“美国人用午餐肉罐头买来了苏联人的鲜血,然后用苏联人的鲜血换来了德国人的的失败。”总的来说,谢尔曼坦克的后期型号和苏*的T34坦克性能大体相当;谢尔曼体型相对T34更大,在战场上更容易被敌*击中,但是其人机工学更加合理,相比狭窄的T34坦克,谢尔曼的车组乘员们在坦克中有更宽敞的空间。因此,在基层部队中,谢尔曼坦克要远比T34受欢迎。由此可见,战场上的士兵真的不会像后世*迷那样喋喋不休争论谁的主炮理论上能多打穿几毫米钢板,或者谁又能多塞五发炮弹,对于真正在战场上的士兵,实用舒适就是最好的武器。当然,这是在武器之间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早期租借法案送来的不成熟的武器装备,苏*士兵可是绝对不会说一句好话的。比如早期的美援M3格兰特坦克,因为其极为拙劣的各种设计(特别是火炮和逃生门),被苏*士兵讥笑为“七兄弟棺材”(格兰特坦克车组定员7人,但实际上是被称为6兄弟棺材,因为电报员有自己的逃生门,一般能跑出去)另一辆苏*的谢尔曼坦克。摄于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可以看到罗马尼亚平民们并不害怕苏*士兵,而是将他们视为解放者。只是不知道之后几十年他们会作何感想。这辆坦克是来自于近卫第5坦克*的T34,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二战时苏*“近卫”头衔绝非只是荣誉称号,近卫部队可以比普通部队拿到更多的人员补充,也会更早接收新式装备。在惨烈的东线作战中,即使是苏联看似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也日趋枯竭,因此优先补员的资格是极其重要的。而近卫头衔也往往会倾向于颁发给有英勇表现的部队,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支坦克部队(坦克第24*)在德*后方横冲直撞,最后成功突入德*机场并捣毁了大量的运输机,使德*被围困部队的后勤几乎彻底崩溃,尽管之后受到德*围剿,几乎全*覆没,但依然因此英勇表现荣膺近卫称号,改称近卫第24坦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炮塔上站满的士兵并不是在搭车兜风;在战斗中他们也是直接攀附在坦克上随坦克一起冲击敌*阵地。一般来说,坦克的突击需要有步兵配合,而步兵凭两条腿或者搭乘卡车是很难在复杂的地形上跟上坦克的。一般来说,跟随坦克突击需要搭乘装甲运兵车,但是苏*的装甲运兵车几乎全靠租借法案提供,数量有限(实际上就连德*也没办法提供足够的装甲运兵车,只有财大气粗的英美*队有能力做到)因此苏*的步兵常常直接攀附在坦克上进行进攻。可想而知,这种行动在子弹炮弹乱飞的战场上是极其危险的,一发炮弹在坦克附近爆炸,可能坦克乘员没什么事,攀附的步兵全没了。这也是装备有限时的无奈之举,在战争后期,德*也逐渐开始使用类似的方式。这种步兵攀附坦克也常常用于长距离行*,在卡车数量不足的时候能够将带着相当数量的步兵一并带往前线。搭乘卡车和摩托车的苏*士兵,卡车等轮式车辆在公路上行*尚可,但在恶劣的路况或者冲击敌*阵地时就可以直接歇菜了。苏*和他们的英国制“瓦伦汀”坦克,实际上英国也通过租借法案给苏*提供了不少的武器装备,但是基本没有收到什么好评。一方面是因为丘吉尔对苏联的敌视成见和英国人扣扣索索的性格,使他们提供的往往是二手翻新(甚至没翻)的武器;另一方面,英国的坦克设计师是一种极度奇葩的物种,英国人在二战中几乎每种坦克部件(主炮,装甲,等等)的技术都是世界领先,但是最终组合出的绝大多数坦克都是世界(强国)倒数。拿瓦伦汀坦克来说吧,这玩意定位是支援步兵的坦克,结果配发的弹药只有反坦克的穿甲弹,而没有反步兵的高爆榴弹,没错,就是根本没有。可想而知英国坦克设计师的脑回路是多么山路十八弯...而英国17磅炮在移植到谢尔曼坦克上后造出的萤火虫坦克打的德*的坦克部队叫苦不迭,也充分说明了,真不是技术问题,纯粹就是设计师脑子有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