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21/4453163.html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这次的讲座,是关于高医生家52天宝宝重症肺炎这样的一个医案,因为高医生本人就是临床中医,又坚信中医,所以详细记录下了宝宝整个的发病过程和治疗情况,经过正确的治疗,宝宝的病情得以迅速的缓解康复,使得我们大家有了这样一次难得和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讲座之前,先对高医生表示感谢。
下面先总结一下宝宝疾病的具体情况:
主诉:咳嗽,咳痰不出,憋的满脸通红3天
病史:患儿52天前出生,出生时37周刚足月,出生第二天早上严重呛
奶,面色青紫,一会儿后自己缓解。医生来检查说没有异物入肺,
当时做妈妈的我也就放心了。宝宝因出生时天气热,全身起热疮
(凸出皮肤是脓,脓下面皮肤色红),只要穿衣服少点,盖很薄的
毯子,这些热疮就会消失,所以家里一直带的都比较凉,也就是少
衣少包裹。出生20多天时,有听到宝宝有偶尔的咳嗽,不是很
多。
此次发病:
9月11日喷嚏,流*浓鼻涕略咳,
9月12日咳嗽加重,痰多不易出且憋的满脸通红。受凉,洗澡后鼻塞,喷嚏,咳嗽略多。
9月13日到9月14日服了1方:麻杏石甘汤加桂枝厚朴大枣
麻*15杏仁10生石膏15炙甘草10厚朴15桂枝15
大枣20单位是克
上方服法:一剂服用两天,一日三次,采用大人服用上方,半个小
时后给孩子喂奶,同时再喂孩子两小勺药汤的方法。
服用上方后有汗出,咳嗽,喘憋加重。
9月15日:服2方:紫苏姜苓汤加厚朴杏仁白芥子
苏叶15法夏15陈皮10茯苓15干姜15厚朴15杏仁10砂仁5炙
甘草10白芥子10
上方服法:一剂服用一天半,一日三次,方式同前,大人每次服
药,半个小时后给孩子喂奶,再喂孩子两小勺。
上方只服了一天,服药后虽然听着痰声减轻,但是9月16日凌晨1点半时喂了孩子一次奶粉后,他就不停的咳嗽,想把喉咙里的东西咳嗽出但是又咳不出的情况,宝宝面色开始发青,妈妈感觉不对,医院治疗。
就医后口吐泡沫。纳差,眠差,大便两天一次,刚开始青色稀大便,后面正常。小便*少。汗不多,恶寒。
舌色红,苔看不出,吃了药染色了。纹浮青,脉沉滑数。
西医:到医院输液,吸氧后还是不停的咳嗽、憋气。医生吸痰
后咳嗽和憋闷的情况少很多,有明显的三凹征。呼吸急
促。由于折腾那么久孩子累了,睡了8个小时没怎么吃
东西,氧分压低,状态不好观察要不要送ICU。
以上呢就是宝宝求诊前病史以及现病史、西医院检查治疗的一个详细的记录。
对于这样一个医案的讨论学习呢,群里的医生们都非常认真的参与,做了各自的病例分析。夏医生已经把大家医案分析的总结统一发下去了,大家也重新温习了一遍,可以据此互相看看其他医生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识都比较一致,就是大部分医生对于病机的分析都很一致,认为是风寒外感以后出现了入里化热的这样一个过程。那宝宝妈妈高医生一开始的诊断,也是这样的,因此使用了麻杏石甘汤加减来进行治疗。麻杏石甘汤,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治疗外寒内热的喘症的方子,所以是从外感来治疗的。服药后效果不好,就换了第二个药方,紫苏姜苓汤加上厚朴杏仁,这样的一个降气平喘的方子来进行治疗。效果还是不好,宝宝病情持续加重,医院了。实际上,高医生对病机的判断,和大部分医生一样,也认为是一个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加上内有痰饮这样的一个病机。大部分医生对于患儿病机的认识都是相似的,不同地方在于,大家认为,之所以高医生的治疗不起效,是由于用方和用药不合适。比方说有的医生认为宝宝还有“里不足”,就是肾虚的情况,应该合并上真武汤的使用;有的医生认为他“入里化热”比较严重,所以药方中去痰热的力量不足,可以进一步加上像千金苇茎汤这样的方子,以加强清理痰热的治疗。但是,不管药方和用药怎么加减变化,对于病机的认识,大部分医生都是一致的,都认为是“风寒外感,然后入里化热”的这么一个病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从《伤寒论》六经辩证体系来说,是属于太阳病。这个是大家基本达成的共识。
那我们接着讲,为什么会判断宝宝是“风寒外感”这个病机呢?大家的病例分析已经很明确的给出了答案,从病史上看,宝宝9月12日洗澡以后受凉,出现了鼻塞、喷嚏、咳嗽略多这个典型的受寒史,引导了大家以及高医生的病机诊断,这是典型的受寒以后的一个风寒外感。从这一点看,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合乎逻辑的判断呢?到目前为止,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家在做医案分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高医生已经做了这样的判断,而且已经用了治疗风寒外感的药,为什么没有效果?疾病继续进行性加重,大家对这一点难道就没有质疑过吗?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也就是说,对于“太阳病伤寒”这样一个病机的判断,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中医生怎么来判断伤寒?“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是太阳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就是说太阳病,它经典的脉、证是什么呢?“太阳之为病,脉浮”,首先是“脉浮”,脉浮了以后,说明病在表,“头项强痛”,这个是说明有寒邪瘀阻在太阳经,从而产生了一个头项强痛的症状,“恶寒”是一个自体的表征,那恶寒以后呢,恶寒的同时或者紧接着就会有发热出现。所以我们看《伤寒论》的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就叫“伤寒”,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条文了。我在《脉解伤寒》这本书里也给大家详细列出来讲解过,太阳病,是分“中风”和“伤寒”的。所以,回到我刚刚给大家提的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来判断一个患者是罹患了“伤寒”?大家看条文,“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说明了什么?说明伤寒往往是会伴有发热的,“必恶寒”,条文更强调一个主观的感觉,“畏寒”,为什么会“必恶寒”呢?大家都知道,发烧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的恶寒症状,所以实际上,“发热”是一个临床中很重要的辩证指标,而不是把“或已发热”理解为“会不会发热”的意思。“发热”反而是一个需要医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