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开学一个礼拜了,你家娃娃找回上学时的状态了吗?小E这几天在后台收到了不少粑粑麻麻的吐槽:
“新学期,感觉孩子还是没什么长进,怎么凶他都没用。”
“每天都在催催催,上次吓唬娃,他才稍微听话一点。”
小E理解,爸爸妈妈们都希望孩子能在新学期有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进步,但经常吓唬孩子,对孩子说狠话,真的非常容易影响孩子,下面这10句话,希望爸爸妈妈们一定要避免......
作者
蓝骆驼
来源|凯叔讲故事
“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听妈妈的话”。
孩子会为了得到爱而“听话”,去刻意讨好,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
《无条件养育》一书曾将这种教育称为「爱的撤回」——
「这种暂时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而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一方面会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当孩子犯错误时,会恐惧失去妈妈的爱,患得患失。
另一方面,孩子会发现父母所说的结果并不会实现,父母也不可能真的不要孩子。
父母因为威胁产生的威信,慢慢也会消失。
“我都是为了你”
当父母对孩子说出“我都是为了你”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付出感。
内心的预设其实是:“你是亏欠我的”。
很容易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灵枷锁,让孩子对父母心存愧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者总能让对方感觉到:你并不重要,我的感受才是更重要的。你的人生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我的需求。”
当父母把“我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时,潜意识里是在表达:
“我是为了你好,才对你提出这种要求。没想到你却不按我说的做,那么你就是拒绝我对你的好,也就是不在乎我。”
长期生活在这种情感绑架中,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给的压力。
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不认可。
“你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从小只让孩子学习,看起来没问题,但从长远看来,却藏着很深的坑。
有的孩子虽然成绩好,但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人际交往等方面却有很大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原理”,也就是说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子,而不是最长的那块。
孩子的世界,远远不止学习那么简单,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属于他的责任。
如果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如何去爱。
“短板”越明显,越会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再不乖,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类似的还有“再不好好吃饭,医生就要给你打针了。”
这样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对警察、医生等产生恐惧感。
一旦孩子遇到麻烦需要警察叔叔帮助,孩子不敢去求助。
医院时,孩子对医生的抗拒也会分外强烈。
“他为什么不打别人,只打你?”
这样对孩子说话,言外之意就是:因为你有错,所以才会被打。
孩子本来就很委屈,他需要保护,需要安慰,他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可是这个时候,还要去质疑他,否定他。
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就都是自己的问题。
从而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过分敏感,下次哪怕被欺负了,也不敢对家长说。
“你看看人家”
老是用这种不公平的“比较”去打击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嫉妒的心理。
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
“自我效能”指的是自己对能够胜任某件事情的肯定程度的估计,当一个人“自我效能”越高,就越自信。
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拿来比较,会逐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自我效能”低,也就越发不自信。
有远见的父母不会把目光经常朝向别人家孩子,而是要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优势,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更为更好的自己。
“你怎么这么笨”
骂孩子“笨”,其实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会认为,在妈妈眼里,我就是个笨孩子,孩子的价值感就会越来越低。
而且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别人的爱和欣赏。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心理学有个理论就叫做“标签效应”,意思是一旦人们被贴上某个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属的那类人。
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
那样会内化成为孩子对自己的“定义”,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孩子最信赖和最亲近的人,他们会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植根在心里。
因为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就是人会无意中接受其他人发出的信息,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
潜移默化中,孩子只会深信自己就像父母所说的“你不行”,并把注意力只放在缺点上,长此以往,内心滋生自卑心理。
如果总是遭受打击,不停接受这样的负面暗示,孩子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缺乏自信。
“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喜欢打骂孩子的家长,往往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等到在孩子身上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后,很愧疚,然后自我催眠,“我都是为了你好”。
其实,暴力就是暴力,把暴力跟爱和“为你好“混淆,对孩子伤害非常大。
因为孩子从暴力行为中只会感受到伤害和愤怒。
孩子是通过观察学习的,身边的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会学会这种方式。
童年被对待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就被孩子吸收,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久而久之,孩子极大可能也学会用同样用暴力解决问题。
“你还哭?你还好意思哭?”
无论是恐吓孩子“不许哭”,还是否定孩子的感受“你还好意思哭”,都会强行压抑孩子的情绪。
孩子表面上可能不再哭了,但心底的情绪并没有释放出来。
同时,孩子的内心还会隐藏更多的恐惧:他怕一哭就会失去父母的爱、就会被打骂处罚!
被制止的哭声,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虽然孩子可能不再轻易哭了,但那种心理压抑的痛苦可能会伴随一生。
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中*的父母》中,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
“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些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说。
因为无意中的一句话,或许会影响孩子一生。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父母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能成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藏在父母的嘴里。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好好说话。
和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今天的内容有共鸣,
帮忙在文末吧!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点击阅读原文或直接拨打,为孩子领取儿童成长大礼包!??
如果喜欢这期内容,快快点击告诉小E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