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贫血不是病不要小瞧贫血的危害 [复制链接]

1#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贫血”这个词并不陌生,很多人都觉得贫血只是小问题,没有不舒服一般不会进行检查或治疗。但事实上,贫血看似小事,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任由其发展,往往会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另外,某些疾病常会并发贫血的症状,如果忽视对贫血的诊治,甚至会错失对原发病治疗的最佳时机。那么,关于贫血,你了解多少呢?

一、贫血是一种世界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贫血的人数已经超过2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37%。在中国,6岁及以上人口贫血的平均患病率约为9.7%。尽管贫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但在孕妇群体、非孕期的育龄女性和5岁以下的儿童中贫血的发病率最高。

虽然贫血的发病人数众多,但是能够在贫血早期就进行系统的检查、诊断和治疗的人数较少,即便是已经发展为重度贫血的患者中,也仅有一半的人群得到治疗。贫血不只是影响个体技能,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贫血的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二、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的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容量减少。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可以将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红细胞的减少会引起血液相应成分携氧能力的降低,进而导致不能程度的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氧气供应不足以及缺氧状态。也就是说贫血是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包括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和红细胞比容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贫血的判断标准

血红蛋白的浓度是判断贫血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按照人群分类不同,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浓度的正常范围为:

●成年男性:-g/L;

●成年女性:-g/L;

●新生儿:g/L。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及我国血液学专业制定的贫血分级标准:在海平面地区,成人男性血红蛋白浓度<g/L、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浓度<g/L、孕妇血红蛋白浓度<g/L,即考虑贫血。

依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标准,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的高低可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90g/L,但仍低于正常值;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为60-89g/L;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为30-59g/L;

●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30g/L。

三、导致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贫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红细胞的生成减少或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

1、红细胞的生成减少或不足

造血原料缺乏

造血原料的来源不足,以及造血原料的吸收、转运和利用出现障碍等原因,会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减少或不足,从而引发贫血。例如:铁摄入不足(饮食缺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和铁需求的增加(妊娠期、婴幼儿期)等原因会引起铁缺乏,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的缺乏,会引起细胞内的DNA合成障碍,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细胞异常

骨髓红系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减少或质量异常,会导致骨髓无效造血。某些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会导致骨髓有效的造血细胞减少。另外,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放疗和化疗是最常用到的治疗手段。但是,化疗和放疗通常会引发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即造血细胞的损伤导致造血异常。

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异常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和成熟依赖于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的异常,很可能会导致贫血的发生。各种造血调节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造血调节因子的异常,也会导致贫血的发生。

2、红细胞破坏过多

在众多贫血类型中,有一种贫血叫做“溶血性贫血”,此类贫血的特点就是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由于红细胞本身的缺陷或外在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破坏增加,引发红细胞减少而导致贫血。

3、失血

失血导致的贫血也称为失血性贫血,包括短时间内急性大量失血和慢性失血。

●急性失血:由于外伤或疾病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或由于凝血障碍、止血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血液,从而引发缺血性贫血。主要见于外伤、食道或胃底静脉破裂、消化道出血、宫外孕或分娩时大出血、内脏破裂等。

●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痔疮、寄生虫感染、月经过多等原因,导致长期慢性失血可引发贫血。

四、贫血有哪些症状?

贫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可引起多系统的多种不同表现。贫血导致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贫血的程度、贫血进展的速度以及人体对贫血的调节代偿能力有关。在贫血的早期患者常会出现头晕、乏力、疲倦和皮肤黏膜苍白的症状。贫血的典型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皮肤黏膜症状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贫血患者的会出现皮肤黏膜、睑结膜、口唇黏膜以及甲床苍白。另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缺乏光泽、毛发干枯等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匙状指、牛肉舌、镜面舌等典型体征。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

贫血患者常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胸闷和心慌等症状。对于轻度的贫血患者来说,一般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表现,仅在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重度贫血的患者,即便在安静的状态下也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如果长时间处于贫血状态,可导致心排血量增加、心脏增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发贫血性心脏病。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贫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于机体处于缺氧的状态,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晕厥、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差等症状。对肌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易疲劳等组织缺氧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贫血患者多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和腹泻等症状,如果是巨幼细胞贫血或恶性贫血,还会导致舌炎、舌萎缩等症状。如果是因为消化道出血导致的贫血,患者常会出现黑便(板油样便)症状。

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症状

贫血患者会出现多尿、蛋白尿(泡沫尿)等症状。长期贫血还会影响男性睾酮的分泌,使男性特征减弱;对于女性来说,还会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而引起月经异常,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减少或增多甚至闭经,重度贫血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性欲减退等症状。长期的贫血,还会影响机体各内分泌腺体的功能和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

此外,长期贫血还会对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功能产生影响。还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引起免疫力下降而易发感染。

五、贫血的分类

根据贫血的细胞计量学分类,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众多类型中的贫血中,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

●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生的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病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全球30%的人口可能存在贫血,且绝大部分为缺铁性贫血。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且铁剂治疗有效为主要特点。铁缺乏是导致儿童和成人贫血的主要原因。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容易出现口角炎、舌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反甲等表现,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异食癖、吞咽困难等特殊症状。

在全球范围内的贫血患者中,约有43%为0-5岁的儿童,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甚至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妊娠期的女性也是贫血的高发人群,我国妊娠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约为20%。现有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约为30%,与饮食结构、居住环境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中国儿童、孕妇、育龄妇女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调查显示,我国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在15%左右。

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又称为恶性贫血,在国内发病率并不高,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贫血。患者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舌炎、手足麻木和情绪改变等症状。

溶血性贫血

由于感染、遗传、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量红细胞的破坏,而红细胞破坏的速度高于其生成的速度,即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和*疸(皮肤、眼睛*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或酱油色等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表现严重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重型和极重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因严重感染或颅内出血而引发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类免疫功能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病因的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遗传因素有关,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与免疫因素及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因素的直接损害有关。

六、如何治疗贫血?

贫血是一类临床综合征,如果出现贫血,一定要首先查明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贫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

铁剂治疗

补充铁剂的目的是为造血提供足够的原料,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常用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和山梨醇铁等。妊娠期的轻、中度贫血者可口服硫酸亚铁补铁,重度贫血可静脉补充铁剂。

叶酸、维生素B12治疗

巨幼细胞贫血与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有关,补充这两种维生素可以治疗因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激素治疗

对于自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常会应用激素治疗来抑制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常用的激素治疗药物包括: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和泼尼松等。

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

雄激素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较好,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可以抑制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同时还有促进造血的功能。临床上常用的雄激素包括:司坦唑醇、丙酸睾酮、达那唑等。

细胞因子疗法

细胞因子具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提高造血功能的作用。常用的细胞因子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适用于肾性贫血)、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手术治疗

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和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来说,可以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脾脏,可以减少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达到治疗溶血性贫血的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恢复患者的造血功能,适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严重的遗传性贫血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3、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贫血的治疗,临床上还会采用输血治疗、中医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七、贫血是最常见的肿瘤伴随症状

在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其也是我国目前死亡率较高的影响因素。而肿瘤相关性贫血常与恶性肿瘤伴随出现。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肺癌、妇科肿瘤以及生殖系统肿瘤的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在60%左右。

一方面,某些恶性肿瘤首发症状即为贫血,很多患者会因为贫血症状而忽略了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响,很容易因贻误病情而错失肿瘤的最佳治疗时机。另一方面,肿瘤相关性贫血常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且还会导致对肿瘤治疗耐受性的降低,肿瘤组织对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敏感性的下降。肿瘤相关性贫血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会降低患者的生存时间。

八、贫血可以预防吗?

除了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贫血,大多数贫血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贫血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避免长期饮用咖啡、喝浓茶。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分配平衡。增加富含微量元素食物的摄入,对于儿童、妊娠期和育龄期的人群,要注意增加动物性食品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的摄入,以促进铁的吸收。

2、预防性补铁

前面提到,尽管在世界范围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但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目前,很多国家建议妊娠期女性应该预防性补铁,以此来预防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但是,补充铁剂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补充铁剂,以免因为铁过量诱发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疾病。

由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储备铁不足,因此比正常足月产的婴儿更容易发生铁缺乏,要注意进行预防性补充铁剂。对于已经出现贫血的孩子,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铁剂。

在补充铁剂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服用钙剂,因为钙和铁会互相竞争吸收。所以,如果两者同时应用的话,会竞争性的抑制体内铁的吸收。因此,高钙食物不宜和铁剂或富含铁的食物一同食用,应该隔开食用。另外,补充铁剂最好在餐后服用,以免加重胃肠道反应,影响铁剂的吸收。

3、积极治疗原发病

患有某些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痔疮、感染、风湿性疾病等多种疾病,都会导致贫血的发生或加重贫血。因此,如果出现上述问题,一定要进行积极地治疗和干预。

4、改善不良环境因素刺激

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除草剂、染发剂等)、高能射线(X线等)和某些病*,以免引发贫血及相关并发疾病。

5、做好疾病的检查和筛查工作

与遗传相关的贫血,应注意早期的疾病筛查。以地中海贫血为例,目前对地中海贫血尚无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尤其是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是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这其中某些高发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在人群中超过10%。因此,在地中海贫血高发的地区,每位育龄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及其配偶,均应进行孕前检查和产前筛查。对于检查和筛查发现的高危人群,应进行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诊断,以防出现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

6、适当补充富含铁的食物

一些食物中铁的含量较高,平时可适当补充。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羊肝或者鸡肝都是含铁量非常高的食物。但是,动物肝脏的脂肪含量较高,要注意控制摄入的量。选择肉类的时候,要注意含铁比较多的主要是红肉,但红肉脂肪含量比较高,要注意挑选食用瘦肉部分,可选择牛肉、羊肉。猪肉中的铁含量也比较高,也可适当选择。鱼肉、虾肉等海鲜类的食物,铁的含量较少。另外,血制品如血豆腐、鸭血,大豆及其豆制品,含铁量也较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尽管贫血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症状,但是其发生并不是独立的,常与多种疾病相关联。因此,如果出现乏力、头晕、口唇发白等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张静

文字审核:柏双玲

科学性审核: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冷芸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