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尤其急危重症患者中比较常见。临床营养会诊时,低蛋白血症常作为合并症发生于各种疾病的人群,因单纯低蛋白血症入院的病例比较少见。今天会诊又碰到一个类似的患者,我就想起不久前的一个病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初识患者这位患者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水肿,伴有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无发热、咳嗽、咳痰、头晕头疼、胸闷、呼吸困难等。入院前10余天曾就诊于我院老年科门诊,当时考虑“糖尿病伴发多个并发症”,给与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症状较前好转。后为进一步诊治再次就诊于门诊时收入院。入院后给与一级护理常规,糖尿病饮食。对症治疗:心电监护、吸氧雾化、祛痰、补液、营养支持;对因治疗:降压、降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入院后完善了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肺CT等检查。该患者入院4天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症状,且下肢水肿症状未明显改善,主管医生提请了营养会诊。患者的治疗过程收到营养会诊申请的时候,我常规查阅了该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医院老年科的住院患者以60~90岁的人群为主,多数患者都会诊断一些慢性病,而申请营养会诊的老年患者的电解质、肝功、肾功、甲功、血糖、血脂、血压、蛋白质、血色素等指标在住院期间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这位68岁的女性患者,身高cm,体重80kg,,BMI1.25kg/m2,尽管属于肥胖人群,但她除了白蛋白8g/L略低于正常值、血糖6.16mmol/lL略高外,其他常见生理生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临床第一诊断仅是“乏力待查”。临床主管医生已经对常见可能导致乏力的疾病进行了排查,超声、核磁、CT等检查没发现明显异常。于是想寻求营养干预,看看是否可以改善水肿的问题。老年科少见这么“高质量”的患者,所以当时对她印象比较深刻。我跟患者进行了面对面沟通。在饮食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患者近一年的饮食极不规律,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患者自述饮食不规律的原因是老伴去世后,自己一个人居住,感觉自己一个人吃饭做饭比较麻烦,所以都选择现成的食物或干脆就不吃了,饿的时候就吃各种零食、糕点凑合。平时活动量不大,主要是家务活动为主。饮食没有特殊喜好。交流过程发现患者有些焦虑,但自己似乎意识不到,也很少与人交流。总结这位患者存在的问题:1.饮食不规律:可能导致身体器官和激素分泌的生物钟不规律,容易出现各种代谢问题;2.营养素失衡:正儿八经的饭很少,多数以糕点零食代替正餐,容易出现超重肥胖问题,且导致维生素矿物质,尤其蛋白质等营养素缺乏;.低蛋白:尽管作为老年人,白蛋白8g/l也不算太低,但乏力水肿的常见病因如果找不到,可能跟蛋白质摄入不足有关,可能该患者比较敏感,可以试试补充蛋白质,看看是否明显改善病情。4.肥胖:需要安全减重,可以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适当高蛋白。5.心理健康问题:老伴去世,生活节奏被打乱,心情低落,无心安排自己的饮食,但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逐条制定干预方案。在给她饮食方案前,先听她聊了一个多小时,等她发泄的差不多了,跟她强化了心理状态跟饮食的关系,饮食跟健康的关系。跟她商量,如果她愿意尝试改变一下心态,尝试一下接下来的饮食调整,把蛋白补充一下可能就没有乏力水肿的问题了,她觉得好好吃饭这件事她能做到了,我们就开始正式的营养会诊。因为在正式会诊前先闲聊了一个多小时,有这个沟通作为铺垫,患者明显对医生有了信任感,随后的饮食方案也都是和患者一起商量制定,有了患者的参与,落地的效果也就有了保证。在给患者制定饮食方案之前,我先告知她目前生理生化指标比一般老年人都好,除了白蛋白指标有点低,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因为身体底子挺好,所以只要她愿意,营养改善是没问题的,这样的鼓励明显让她很开心很有信心。治疗效果该患者的随访效果很好,患者调整饮食后,乏力症状明显减轻,蛋白指标很快恢复正常,患者的乏力水肿症状消失后就出院了。建议-6个月复查一次,但因为疫情等原因,未再面诊。医生感悟1.老年患者心理问题比较多,但极容易被忽略。好的心理疏导可明显提高医患信任度。当患者意识不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不知道通过何种正确途径疏导时,再完美的治疗或干预效果可能都会大打折扣,尤其老年人要更重视心理干预。临床医生可以当一个倾听者,必要的时候引导患者寻求心理科的帮助。2.告知好的健康情况,提高患者信心,安抚焦虑情绪,为后续饮食方案贯彻执行做心情铺垫。因为心理健康状态与饮食摄入、消化吸收等息息相关。.饮食调整并不是简单的制定一个食谱或饮食处方,而是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生活习惯、疾病状态尤其心理健康状态,跟患者共同制定一个可以落地执行的饮食计划,从而保证营养方案的效果,所以患者要参与饮食方案的制定,保证所有建议都是患者可以做到的。个体化饮食方案比完美的饮食方案更有实际意义!4.该患者虽既往有糖尿病、肾病等诊断,但相关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临床容易忽略营养素摄入不平衡问题,所以营养介入的比较晚。临床医生需要更重视营养问题,或者入院后就常规给患者做一个营养风险筛查或评估,可以更早发现潜在的营养问题,避免营养干预不及时的情况。营养干预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治疗方式,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成本越低。5.有的老年人对一些营养素指标的变化比较敏感,当临床常见诊疗都无明显效果时,营养干预可能效果明显。6.老年人减重,涉及问题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