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个国际护士节。5月11日,医院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兼手术室护士长张颖接受了包括红星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她眼中的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
▲张颖
张颖年毕业于医院卫生学校,从18岁入职到今年48岁,做护理已经30年了。刚开始,张颖的母亲希望她能够学医,但她选择护理却是偶然。30年一天天积累下来,张颖对护理工作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医者父母心。作为手术麻醉科的护士长,张颖管理的范畴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供应室三个平台科室,是医院的心脏。张颖经常说一句话:“手术室给你戴上氧气面罩的那个人,更希望你的生命得到延续。”
一个护士的职业规划:
可以是技术专家,也可以是管理者、教育者
缺乏发展空间通常被认为是护士这个职业的短处。而在张颖看来,医院护理部倡导的护士职业规划很明确,可以往技术专家发展,也可以往管理者、教育者方向发展。在教育者方面,医院大力扶持专业人员做护理培训、护理教学、护理考核,包括质控检查等。管理者可以走管理体系。“同时,我们还可以做护理专家,比如说我们科室有专门的肝、肺、肾移植团队,医院有肺动脉内膜剥脱核心团队,让护士有自己的归属感,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医院会培养中华护理学会的和北京市的专科护士,张颖所在的大科就有重症监护专业、手术室专业、麻醉护理专业、供应室专业等7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护理跟医生一样有自己的职称体系,从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到主任护师。张颖介绍,医院采用了PCAS护士能级管理培训体系,无论是文化、技术、操作、理论知识,每一个年资的护士都有自己的独立体系,都知道自己今年该学什么、该做什么操作、该接受什么考核,医院也鼓励参加国家的资质认证和考核。
在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医院*委书记宋树立表示,医院要为护士的职业发展提供条件。她介绍,从年开始,医院为每一位新入职的年轻护士配备一对一的导师,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关爱。医院在专业上给护士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对护士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目前每年护士有近百项专利发明,在全国的临床创新和发明大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医院*委书记宋树立在新闻发布会上
据悉,医院还设置了九个护理工作委员会,组织护士结合自身工作和职业发展,在护理的管理、质量、安全、科研、教学、信息、文化、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
宋树立还说,在绩效分配上,医院实行护理部统筹垂直管理,统一考核发放绩效,做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并且绩效向临床一线倾斜。
“入职面试的时候,我们的护理部主任就会告诉他(她),医院认可,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就没有三六九等,就是同工同酬,而且多劳多得,无论是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都是以付出多少和绩效挂钩。”张颖说。
30年前,张颖刚毕业时曾经历过被看不起的状态。30年过去了,她认为,现在,护士地位越来越高。
30年来,张颖见证了手术室的变化,也见证了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专业性要求。“我刚开始当护士的时候就是勤奋敢拼,这是护士的基本素质,然后无菌间、无菌技术要求可能是更关键的。而现在新技术不断创新,我们需要应对新鲜的事物,很快跟进,特色护理要跟上特色医疗。”
而宋树立则表示,目前大的趋势是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人化,这样手术室的护士们不能躺在自己已有的教育上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学习,迅速吸收新知识,提升新技能。目前医院已经实现了“一医一护一机”,完成高难度的手术。
对此,张颖经常激励科里的专科护士:“如果全国只有一名医生可以做,你就是唯一一名配合他(她)的护士。”
手术室以实操为主,张颖的科室自己拥有12项实用新型专利。张颖认为,这样大家在工作中得到乐趣,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通过创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科室里一位男护士就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项是,他发现无菌操作台使用轴节螺丝母,容易下滑,于是创新使用了卡扣,可以使台子不下滑,还方便调节。因为女护士力量比较小,他每次帮忙扭扳手等,在观察中有了这项创新。这项专利已进入转化阶段。
现在这位护士已经在申报第三项、第四项专利了。张颖认为,他已经跳脱出简单的工作,有了自己的规划和爱好。
护士眼里医患关系: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说服患者
尽管手术室护士跟患者和家属的直接接触没有那么多,张颖还是处理过一些复杂的情况。
一次脊柱外科手术时,一位93岁的有轻微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奶奶不愿意扎针。
张颖就跟老奶奶开玩笑:“老奶奶,一看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大美人!我们扎个针咱们腿就不疼了。”老太太当时就同意了。
一次更为棘手的手术是,一位自称是舞蹈演员的患者穿刺失败。她对手和手臂的要求比较严格,认为穿刺点可能对他造成神经损伤,医院给保证书,保证穿刺失败的针眼愈合后没有影响。
张颖首先向她说明,这次穿刺失败不是故意的,患者自己也承认血管情况不好。之后张颖还表示,在出院之前可以做专业的会诊。医院自己有静脉治疗小组,还可以找神经医生。
“她看到我们的态度和严谨性,很快就没有这方面诉求了。”
张颖觉得,无论多么严格的患者,都还是通情达理的,其诉求到最后能够被医护化解。不能急于跟患者正面冲突,而要展现出科学严谨的态度,让他(她)觉得从医疗到护理的团队会诊了,确认了没有什么问题了,就能明辨事理了。
护士眼中的医护关系:
医护手术台上有摩擦,后来一起去滑雪
医院还存在护士和医生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对于医护关系,张颖感慨良多。
“我经常跟我们科护士说,如果你想被别人尊重,你首先要有自己的专业,被别人认可。你是他的搭档,你是他的帮手,你能让他尊重你,你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让他觉得我不可或缺,让他觉得我的专业是独立存在的,而且对他的工作有很大的补充,这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在任何关系之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架构,‘被需要’是很重要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医生在繁忙的状态中,是越来越能意识到护理的帮助作用的。”
▲张颖在手术中
张颖表示,医院执行责任制,每名护士负责6名患者,和病人接触比医生多。病人的每一个主诉护士都可以随时反馈医生,而医生即使再认真地问诊,有时候都不如由护士随时随地观察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
但医护日常难免发生矛盾,护士长从中沟通协调,甚至建立医护交流的机制,就十分重要。张颖所在的手术室比较特殊,护士和医生实时、紧密接触,在配合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小摩擦。
张颖记得,有一次一位脑外科专家在台上和护士发生了冲突,要求护士“你给我下台,你走”,比较激烈。
手术结束后,张颖跟医生沟通:“你看看这么小的护士,都可以做你的女儿了,你伤害了她。”医生表示,他要求护士在脑棉上附上明胶海绵,护士配合有些慢。
这位护士则向张颖抱怨:“别人使一个棉片就可以了,他非得让我把棉片准备成他要的宽窄大小,窄一点宽一点都不行,而且要附上明胶海绵,还要削成薄片。一个手术要使80多个棉片,我每个都这么削,稍微递不上,他就着急。”
医生对此向张颖解释,脑子跟其他脏器不一样。棉片的作用是压迫止血,附上的明胶海绵是可自溶的,吸收以后呈鼻涕状、软软的。如果只用棉片止血,就像鼻黏膜出血时塞棉球,塞完可能粘住了,再揪下来就又出血了。脑组织就更要紧,如果压迫止血,把脑棉摘下来又会出血,但使用明胶海绵,就容易和脑棉分离,这样既保证了止血作用,又保证了棉片的清点。张颖把大夫的讲解跟护士沟通之后,护士就理解了。
自那之后,手术室就有了一个创新,叫“一米阳光”,让每个科室的外科专家用早上7:30~8:00的碎片时间,一个月来一次,给护士讲课,讲他(她)需要什么、他(她)眼里的护士应该怎么做、手术室的护士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米阳光”允许在半小时的授课中,用5~10分钟说一说专业之外的事情。那位脑外科专家在“一米阳光”讲解了20分钟的专业之外,还承认了自己发脾气的错误,之后还说自己喜欢滑雪。他就是这次北京冬奥会医院派出的负责赛道医疗的“滑雪医生”李锐。
李锐作为业余滑雪爱好者,已滑雪10多年,还成立过滑雪俱乐部。之后,手术室有很多“粉丝”跟他一起去滑雪,那位被他发脾气的护士也成为了他的“粉丝”。
“他们在工作中是战友,业余时间还有交流,这让大家更加紧密合作,能够彼此谅解。”张颖这样感慨。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实习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