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荣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每每读到这首《采桑子》,便让我思绪潮涌,不禁回想起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以及和我一起坚守在三尺讲台的同事,他们那种扎根乡村,不计报酬,勤勉耕耘,兢兢业业的点点滴滴都会勾起我无限回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于我都是亦师亦友,是我人生的楷模,尤其是谢尚书校长,可谓是我终生学习之典范。
谢尚书是我长兄,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共*员,一生从教,把美好的青春,闪光的年华,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的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结束。
谢尚书一九四零年出生在自贡成佳的一个乡村,祖辈世代耕田为生,从小读书勤奋,成绩优异,直到一九六八年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时的农村教育匮乏,十室九盲。国家号召兴办民办学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学校更是凤毛菱角,孩子们上学都要到十几里外的完小,刮风下雨,泥泞难行,真是苦了孩子们。当时同村有三个高中毕业生,其他两位或顶替父亲去工作,或安排到*府部门上班,而谢尚书这个老三届高中生在整个村则是唯一的留守者,家庭无背景,不可能外出,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村*支部和村委会早想办一个民办小学,向上级要了几次教师都说等等,现在谢尚书不是现成的老师吗,于是决定让他担任村民校校长,组建学校。记得*书记找到谢尚书,告诉他组建民办学校,让他当校长,没有工资,没有教室,没有教师,没有课桌凳,一切为零,白手起家,每月只能给工分。没想到谢尚书欣然答应。谢校长就这样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当上了杨柳村民校第一任校长。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书记简短的一席话,一个口头任命,谢尚书成了杨柳村民校校长,可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做起?谢校长肩上如同压上了千斤重担。毫无头绪,失眠,严重失眠。首先确定教室,先要有一个点,这是前提,于是谢校长走遍全村十一个村民小组,足迹踏遍了杨柳村的田间小径,最后确定在六组(饶家寺)的饶家祠堂,小组长听说在祠堂办学校,十分支持,当场答应。可饶家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小组90%的人都姓饶,其中一位80多岁的长辈不同意占用祠堂,说会惊动饶家祖先,让祖先不得安宁。整天拿个凳子坐在祠堂门口,谁也不让进去。并放出话说:“要想用我饶家祠堂办学校,叫老师来找我”。组长是后辈,也无可奈何。谢校长为难了,20岁左右的小伙子,又没有社会经验,而这个地方又是全村比较集中的地方,祠堂宽敞,前面还有一个大坝子,学生锻炼场地也不错,其它还真没有更合适的房屋。村长、书记也做了好几次工作,老人生死不同意。看来只有作罢,另寻地方。谁知谢尚书从小到大,不管做什么事都相当执着,总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这天一早,谢尚书赶到饶家祠堂,亲自去拜望饶家老人,想去碰碰运气,可饶家老人已经在祠堂门前坐着了,嘴里叼着一根五尺长的烟枪,吧嗒吧嗒地抽着叶子烟,旁边一个十岁上下的小男孩用一支草纸做的火折子在为老人点火,老人眯缝着双眼,长长地拼命吸一口叶子烟,然后又慢慢地吐出来,是在享受着那刺鼻的烟味,还是在回忆年轻时每一次美丽的愚见?以至于谢尚书走到跟前他都一无所觉。总之,似乎陷入了深深沉思之中,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看来老人倒还十分平静。
小男孩看见有人过来,刚想开口说话,“嘘......”,谢尚书把食指放在嘴边,暗示小男孩别说话。男孩怯怯地看着陌生人,谢尚书从小男孩手里拿过火折子,默默地为老人点烟,至到一直长长地叶子烟抽完,从老人手里接过烟枪,清理烟斗上的余灰。过足了烟瘾的老人微睁双眼,看着年轻人。“你就是*书记说的老师吧?”,“是的,饶爷爷。”,“那你是想打我祠堂的注意吗?”,老人直接问道。“爷爷,我想听听你的故事,听说饶爷爷以前教过私塾,当过先生,我是来向你请教的。”谢尚书避开老人的问题直接说到老人引以自豪的话题。
于是,老人讲起了解放前他辉煌的历史,讲得唾沫横飞,眉飞色舞。一边讲一边裹着叶子烟。谢尚书把火给老人点上,就这样几支烟过去了,龙门阵也未结束,眼看吃中午饭了。老人意犹未尽。尚书搀扶着老人把他送回家中。“爷爷,你讲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好好学习。”,“好啊!那你经常来找我嘛。”看来老人平时也很寂寞,没人聊天,一下子遇到这个爱听他讲故事的后生,也确实很开心。
于是,第二天尚书如期而至,又和老人聊了一上午,并把老人安全送到家,老人请尚书到家里吃饭,尚书拒绝了:改天吧饶爷爷。
第四天,尚书起了个早,直到太阳升起来也没见老人的影子,于是来到老人家里,孙媳告诉他:爷爷感冒了,发烧呢。尚书赶紧回家,拉着父亲急急忙忙来到老人床前,为老人艾灸。原来尚书父亲早年学得艾灸治病的方法,用艾条为患者灸穴位,治愈了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发烧,经他治疗保证痊愈,后来尚书也继承了父亲的医术,虽未得真传,一般小病倒也还可以应对,这是后话暂且不谈。经过艾灸后老人很快退烧痊愈。心中十分感谢年轻人,从此也不去祠堂守门了。第二天,尚书买了点心去看望老人。老人很开心,拉住尚书的手说:孩子,我知道你一直想在祠堂办学校,我不是不答应,我是要看看这个老师到底如何,办学校老师最重要,为人师表,品德为先,我也是当过先生,教过学生的人,怎么会不通人情呢?孩子,你通过了我这一关,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我家三个曾孙首先报名。之后,老人又向学校捐赠了几条长凳,两张桌子。就这样,杨柳村民校正式挂牌成立了,谢尚书也正式成了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
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办学之初,白手起家,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教师学生,教学用具基本就绪,没有黑板就在墙上用水泥做一块,抹上墨汁,学生自带桌凳,家里没有凳子的,搬一块石头将就,如此简陋的学校也只有在那个困难时期才会有的产物,“民师”这一特殊名字从那个时候起,便刻进了我们国家的教育史册,他们起早摸黑,脚踏泥泞,迎着朝阳出发,披着晚霞回家,放下作业本,立即拿起农具又耕作在田间地头,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星期天还得下地干活挣工分。可他们硬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学生们读初中,高中,大学,一个个远走他乡成为了祖国建设的栋梁。谢校长和老师们依然坚守在这里,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仿若一颗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在杨柳村这片沃土,扎根在老百姓和孩子们心中。几年下来,杨柳村民校已经有了四名教师,四个教学班,近名学生,村上又集资新修了一正一横的五间房屋添置了办公桌、教学用具,乡完小还分批把教师送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教师待遇有所增加,除生产队的固定工分外,每月还能领到几块钱的薪酬。时至今日,杨柳村小学在全乡十几个村民校当中已是首屈一指的民办学校了。每年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在全乡名列前茅,有的班级成绩甚至超过了公办学校的完小,于是,接憧而至的公开课,经验介绍都让谢尚书应接不暇。谢校长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并连年评为省市县的先进个人,年,谢尚书被自贡市人民*府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可谁知晓在这些荣誉光环的背后谢校长付出了多少艰辛?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回报。谢尚书正是这样,毕生赴在教育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完全装着学生,自己几个孩子有的小学毕业,有的读了初中,只有一个独到高中毕业,每天晚上批改作业到深夜,很少管过自己孩子的学习,为此,爱人埋怨他,他却很有道理: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好,关键是看他的自觉性。一点微薄的工资几乎没有补贴家用,都用在了学生身上,记得村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儿子没出息,整天游手好闲,每天喝酒,回家就打媳妇,儿媳实在无法忍受,前几年便离婚了,儿媳走了,儿子也相继离家出走不知去向,只丢下一个2岁的小孩与老人相依为命。眼看同村的孩子都读书了,老人苦于没有钱交学费、书费,没有去学校读书。谢校长知道后亲自到老人家,告诉老人学费、书费都给孩子免了,叫孩子安心读书就是,而实际上是他自己给孩子交了学费书费,一直到小学毕业。像这样的孩子远不止一人。总之,遇到家庭特别困难,无钱交学杂费的孩子都是谢校长出钱供他们上学,微薄的薪资哪还有钱补贴家用?这就是谢尚书,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民办教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可他们何曾有过怨言?非但如此,反而兢兢业业,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了孩子们可谓呕心沥血,一片赤诚之心,用粉笔描绘着人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让师*得到了升华。像谢尚书这样的民办教师,这在当时为数众多,在教育系统两条腿走路的年代,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国家经济困难,地方财*紧张,其待遇远远没有公办教师高,而教育质量反而年年攀升。这给他们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后来国家为了提升民办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把优秀的民办教师吸收到正式教师队伍中来,分配了少数民转公指标,按说谢尚书是首先应该转正的,可他一次又一次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年轻教师。直到后来评为劳动模范以后,才按照*策直接转为了公办教师。作为曾经民办教师中的一员,我要为之讴歌,我要记录下这段历史,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谢尚书,记住这群人,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民办教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不仅自己有一颗奉献之心,而且反复强调教育学生也要有奉献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的童心。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谢尚书毕生从教,硕果颇丰。学生遍及全国,很多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其中还有走出国门,留学外国,但对小学老师谢尚书都一直存有一份感恩之心,一提及教过自己的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谢校长那和蔼慈祥的神态和他幽默诙谐又不失端庄的形象。旅居美国加州的华人工程师刘宏宇,每次回国看望父母,都得去拜望谢老师,与老师小聚。这时的谢老师倍感欣慰,十分满足。这就是我们的谢校长,学生有出息了还能想着老师,工作中的一切苦恼、艰辛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作为教师的骄傲和自豪。年谢校长光荣退休了,退休之前已经调任乡完小任校长多年。然而他人退休了,心却一直留在学校,还时不时回学校听听年轻老师讲课,然后加以指导,有时甚至还亲自走上讲台,为老师们上上观摩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老师们都亲切地叫他“老校长”。
退休后的谢校长一直和爱人住在农村旧土墙里面,养猪种菜,自食其力。儿子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打算借二老去城里住,可他硬是不去,为什么呢?他的理由是住不习惯,城里房子太窄了,实际上他是怕离学校远了,去学校不方便。几天看不见同事和学生他心里难受,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每到这时爱人就会陪着他去小学校走一走。回来就开心了。我是他最小的弟弟,从小失去父亲,是母亲和哥哥把我抚养大,母亲含辛茹苦,大哥敦敦教诲,细心指导,老家墙上满满的都是解方程的演算,那是我度初中时哥哥留下的笔记。记得我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本来是要去部队参*的,是大哥告诉我:幺弟,留下来教书吧,现在教师很缺,你高中毕业,在村里也算文化较高了,慢慢学习,有机会再去读读师范,将来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我听了哥哥的话,也许是哥哥那受人尊敬的形象影响了我,最后选择了教书,后来考起了师范:民师班,也算完了哥哥的心愿,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我总是以哥哥为表率,学习他那种不计报酬,刻苦钻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品德。大哥退休后赋闲在家,我也调到较远的中学任教,见面的机会少了,可哥哥的品德,他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送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得到了同事们和学生的认可。
七十五岁的谢校长,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腿骨折了,在医院整整躺了三个月,这个从不认输的人,从此身体垮了,痊愈出院后靠拐杖行走,儿子把他接到了城里照顾,也就没有再去学校了。记得二零一五年七月一日,学校组织共产*员搞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建*94周年,学校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只是告诉他有这样一个活动,并同意他可以不参加,可谢尚书非要去不可,儿子犟不过,只好开车送他去学校,硬是等活动完了,又交了一年的*费,才让儿子送他回家。因为在他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他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是*给了他教书育人的机会,是*把他从一个高中毕业生,一个民办教师培养成为一校之长,并给与了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的影子深深地印在了这位老教师的心里,这种对*的忠诚、感恩已经融入了他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的血液。
一九七六年秋天,祖国大地硕果累累,正是丰收的季节,谢尚书却平静地合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教育事业,离开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没有留下存款,没有遗产,只有农村那三间土墙房还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台阶前的青苔,屋后小丘上的翠柏默默地陪伴着他。我忽然想起了评价陶行知那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这对联不也正诠释了谢尚书七十六年的人生旅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