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红脸的人到底是能喝还是不能喝?也就是问,喝酒脸红的人酒狂更大还是更小。
“喝酒红脸”也被称为“喝酒上脸”,是酒精不耐受的一种情况,对于一个人“能不能喝酒”有一定影响,整体上喝酒不上脸的人比喝酒上脸的人酒量可能更大,更能喝。
但是,这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很多方面,答案并不简单。
“能喝”与“不能喝”再辨析
在涉及“酒量”的科普中,多数作者都犯了一个概念性错误,把“酒量”等同于身体分解消除酒精速度的大小。
事实上,“酒量”的大小更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对酒精急性效应的耐受性。
本问题中,使用“能喝”与“不能喝”比使用“酒量”一词更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所谓酒量就是从“能喝”到“不能喝”的临界值。
“不能喝”用学术一点术语就是对酒精任何急性效应的严重不耐受,达到不能继续坚持喝的程度。
酒精对身体的急性效应,主要是对脑的全面影响,这体现为千奇百怪的“醉酒状态”。其中任何一种严重的影响都可以导致“不能喝”。
比如,喝到嗜睡甚至失去意识,以及喝到不能坐立瘫倒在酒桌下,都属于显著不耐受的“不能喝”。
其次,酒精的急性效应还体现在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比如,如果喝到出现明显低血压也可以导致“不能喝”;如果喝出严重的恶心呕吐,当然也可以产生“不能喝”。
再者,综合性影响产生严重的头痛,也会达到不能继续耐受的“不能喝”。
甚至,基于过去的经验,对于酒精后续效应的明显厌恶,也可能导致预判性“不能喝”。典型例子就是严重的宿醉,对于严重宿醉反应的厌恶可以让人做出“不能喝”的预判。
严重宿醉反应会使很多人远离酒精,“滴酒不沾,比如笔者就是。
总之,真正决定一个人“酒量的是对酒精的各种不耐受,这些不耐受存在可变性,甚至主观性。
相反,体内分解酒精的酶活性高低,酒精在体内代谢消除的速度,这些被多数作者直接当成“酒量”的指标,仅仅是影响“酒量”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因素之一,错误地用它们替代“酒量”,是基本的概念性错误。
正确地理解“酒量”,再来看喝酒上不上脸对能不能喝影响,就容易得多了。
喝酒上脸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对酒精急性不耐受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血液酒精浓度(BAC)。
对于一个瘦体重(除脂肪以外的体重)一定的人来说,BAC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酒精的吸收速度、分解代谢为主的消除速度叠加产生的体内酒精的蓄积量。
因此,酒精在体内的分解速度是影响BAC以及“酒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知,酒精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主要在肝脏代谢。
首先分解成乙醛,再分解成乙酸,乙酸被释放进入血液,被输送到肌肉组织被分解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肝脏对乙醇的氧化分解是剂量依赖性分层的:
在中等量喝酒(BAC不超过80mg/mL,差不多相当于喝3两半50度白酒)以下时,酒精主要由细胞质内的乙醇脱氢酶(ADH)分解。由于这种酶的活性主要决定于遗传,对于一个人来说,在BAC一定限度范围内,酒精分解速度是恒定的。
这也是很多作者都信誓旦旦说“酒量是天生的”的原因。
当大量喝酒,BAC超过80~mg/mL后,肝脏酒精分解的另一条途径启动,主要是位于微粒体膜上的CYP2E1酶。
这种酶的特征是活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其中很多人(不是所有人)的这种酶活性显著受长期大量喝酒的诱导而增加,最大的甚至增加可达10倍,成为大量喝酒时乙醇主要的分解途径。
可见,不仅是脑对酒精的耐受会受到长期大量喝酒的影响,酒精的分解同样明显受此影响。
这两条是长期大量喝酒可以显著增加酒量的主要机制。
酒精分解产生的乙醛主要在肝脏经由乙醛脱氢酶(ALDH)分解,其中主要是ALDH2。在一般人,这种酶活性很高,可以迅速将乙醛分解为乙酸。
这样,几乎没有乙醛可以被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乙醛浓度非常低。
在一些人,编码ALDH2的DNA发生变异,表达的ALDH2*2失活不能分解乙醛,从而导致肝脏乙醛聚集,并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乙醛浓度显著升高。
乙醛是一种*性物质,其急性效应主要是可以扩张血管,尤其是皮肤血管,从而导致皮肤,尤其是面部皮肤出现潮红,这就是有些人喝酒上脸的原因。
由于这种基因变异主要见于东亚人(占约15~40%),因而也称为“亚洲潮红”。
严重的,在大量喝酒时,血液乙醛浓度过度升高,导致全身血管明显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在有些人容易产生头痛,头晕等不适;更严重的甚至导致循环衰竭休克。
其中,媒体上似乎永恒的热门话题,“头孢就酒说走就走”的“双硫仑样反应”,原理上是由于包括某些头孢菌素在内的一些药物可逆性抑制ALDH导致体内乙醛聚集造成的循环障碍,可以说是“亚洲潮红的加强版”。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药物对ALDH的抑制是可逆性的,而且一般药物或者喝酒的量都是有限的,这种“双硫仑样反应”实际上不可能真正达到大量服用双硫仑(不可逆的抑制ALDH)产生“双硫仑反应”的严重程度,说“双硫仑样反应”可以致死的是伪科普。
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乙醛对人体循环系统急性效应,其中一些人对这些不良反应难以耐受,会直接影响到他的“酒量”。
有些人,对乙醛的副作用非常敏感,比如,血管轻度扩张就可以产生严重头痛,血液乙醛的升高会产生严重的循环障碍,这些人对乙醛的耐受非常低,会显著影响他们的酒量。
相反,有些人,虽然喝酒严重上脸,但对于乙醛的急性效应却具有强大的耐受性。
另一方面,由于乙醛在体内的集聚几乎不会影响乙醇的代谢速度,以及身体对乙醇急性效应的耐受性。
综合来说,在这些人,喝酒虽然容易上脸,却几乎不影响他们的终极“酒量”——因为,说到底,决定“酒量”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脑对酒精急性效应的耐受性。
可见,喝酒红脸的人到底是能喝还是不能喝,答案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