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酱紫蛙科普酱紫蛙收录于合集#科普酱紫蛙个#中医88个#中医药文化54个
气,是古代哲学家对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
●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约前年至前年)也提出“气”构成了灵*,赋予了我们生命,是世界得以延续的动因。
中医学引入气的概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果我们读了文天祥的正气歌,就会对各种“自然之气”以及“人身之气”深有同感。
所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之于人体则表现为“气血”。
气,属于阳而主动;血,属于阴而主静。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红色液体,血液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血布达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气血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也就是说气可以推动血液流动;血是气的载体,并给予气以充分的营养。
人体之气,来自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英国医学家哈维在17世纪发现了明确的血液循环路径;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早在《*帝内经》中即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记载为血之“精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帝内经》比哈维更先进;我们只是想表达在认识人体的历史过程中,东、西方的科学家会通过观察得出相似的结论,而随着观察手段的进步,研究结论的精确度和可应用性也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气虚最明显的表现是“没有力气”,人参是最著名的大补元气的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测试人参真伪的方法:使二人同走,一人口中含人参,一人空口,同时走五里路,口中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人参者气息自如,则人参是真品。
血虚最明显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无华”,如果长期营养不良,或者脾胃消化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进而导致血虚。血虚又可以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等临床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帮助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循环,维持气血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编辑|于娟赵若汐
审校|张芳芳李亚旗
游云任亭静著
《叩开中医药学之门》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医药行业近30年的心得体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作者尽可能地回避古奥的中医术语和艰涩难懂的生物学术语,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历史,探讨与古代哲学同根同源的中医概念,并尝试穿越到古代,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追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从古人对中药的阴阳五行分类,到中药为什么有效的现代研究进展,尝试探索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之路;从认识身边的中医药,到如何读懂一份药品说明书,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本书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及中学生阅读参考。
原标题:《中医药文化|古代哲学与中医之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