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PCSK9抑制剂降脂治疗应答不良的机制
TUhjnbcbe - 2023/9/1 20:49:00
                            

以下文章来源于脂在线,作者脂在线

脂在线.

聚焦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追踪前沿科学动态,传递最新指南共识,陪您一“脂”学习。

PCSK9抑制剂:降脂治疗应答不良的机制

多种机制导致对PCSK9i治疗的应答不良,基于其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于mAbs。大多数原因的总结来自有限的病例系列,缺乏系统综述。对PCSK9i应答不良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抗体进入或分布不当、mAb在循环中的异常低效应和异常高水平的脂蛋白(a)(Lp(a))。

PCSK9i治疗应答不良的原因

抗体进入或分布不当

他汀类药物/PCSK9i治疗依从性差

降脂治疗依从性差是这种非预期现象的主要原因。Warden等人[7]在接受PCSK9mAb治疗的例患者中报告了53例异常反应者,其中近一半(42.6%)研究队列中的应答不良是由于不依从提前设定的治疗干预,包括生活方式改变、他汀类药物和/或PCSK9i。不依从患者的LDL-C水平显著升高,并且ASCVD风险也升高[50]。

基础降脂治疗的依从性对PCSK9i的治疗反应有很大影响。在高强度和低/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PCSK9i治疗的患者很容易达到LDL-C水平1.8mmol/L的目标[51]。多项研究报告了阿托伐他汀对PCSK9水平的剂量–效应影响,包括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至低/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16,52,53]。阿托伐他汀剂量越高,血浆PCSK9水平增幅越大[52]。Mayne等人表明10mg阿托伐他汀使血浆PCSK9水平显著升高7.4%[16],而Welder等人报告使用80mg阿托伐他汀时血浆PCSK9水平升高47%[53]。这种增加的循环PCSK9水平可能提供“叠加”效应[34],从而增强PCSK9i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给药时PCSK9i对LDL-C降低的作用。在PCSK9i单药治疗耐药患者中,与标准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后观察到LDL-C显著降低,降幅≥60%[42]。这些结果表明,在LDL-C降低需求较高的患者中,应考虑联用PCSK9i和标准降脂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结局。

ODYSSEY阿利西尤单抗试验的回顾性研究和汇总分析也报告了PCSK9i的不依从性[6]。ODYSSEY试验报告了33例所有时间点LDL-C降低15%的病例,其中13例被证实为不依从alirocumab,因为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未服用药物,其中有5例提前中止治疗[6]。在ODYSSEYAPPRISE研究的事后分析中,将阿利西尤单抗的依从性简单地分为依从性≥%或%组,主要基于接受的注射次数除以研究期间将接受的理论注射次数乘以,理论注射次数定义为末次注射日期-首次注射日期除以14[51]。共有例患者入组研究,17.4%的患者至少中断一次治疗,4.5%的患者永久中断治疗[51]。在依从性%组中,LDL-C降低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均低于依从性=%组(绝对值分别为2.4和2.6mmol/L;百分比分别为52.4%和56.1%)[51]。毫无疑问,对mAb治疗的依从性差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药物依从性的尝试正在进行,包括成本问题、延长给药间隔和改善给药途径。

注射不当/吸收不良

不正确的注射技术导致进入循环受阻[7]。不同患者之间药物吸收和作用的差异相当大,更重要的是,同一患者注射差异也相当大。注射的速度和部位均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效果。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FCD)定义为每个观察区域红细胞灌注毛细血管的长度,是皮下给药疗效的重要因素。在FCD较低的组织中,药物的灌注速度较慢,以较慢的速率注射药物可使药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更深,从而使药物更快到达静脉[54]。皮内而不是皮下注射,以及注射到皮下脂肪或其他皮肤因素增厚的区域,导致次优吸收,从而导致应答不良[44]。因此,建议对患者进行教育使其熟练自我注射。该区域内注射部位的旋转可能有助于保持吸收一致。应避免在皮肤变硬、增厚、淤青、发红、压痛或纹身部位注射[44]。

PCSK9i分布不当/提前移除

抗体的分布依赖于组织内的外渗、组织内的分布和组织中的消除[55]。由于mAb的分子量大和极性问题,皮下给药后的全身吸收和潜在分布主要通过淋巴系统[55]。高度多孔的淋巴系统允许抗体通过对流运输[55],淋巴液的对流运输负责抗体的吸收和消除[55,56]。通常使用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来了解抗体的分布情况[56,57]。在最小PBPK模型中,已将与淋巴液引流相关的多个参数(包括皮下注射部位淋巴液流量、传入和传出淋巴液流量、毛细淋巴管和淋巴干-淋巴结清除率)确定为mAb分布的预测因子[56]。皮下给药后mAb在进入循环和从循环中清除时穿过淋巴管和淋巴结[56],淋巴系统也是mAb生物利用度降低的部分原因[56]。Evolocumab是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2,皮下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72%[58];alirocumab75mg每两周一次的标准剂量的生物利用度为85%[52]。通过淋巴系统时mAb的分布不当会影响PCSK9i在循环中的分布[7],并导致治疗反应不佳。还有1份病例报告称,血浆置换后PCSK9i意外提前清除,导致对PCSK9i的反应降低[41]。PCSK9i分布不当和提前清除均可导致功能性PCSK9i的血液浓度降低,从而导致有限的反应。

PCSK9i在循环中的异常低效应

PCSK9i通过竞争性结合循环PCSK9干扰PCSK9-LDLR复合物的形成,导致LDLR再循环进而增强循环中LDL-C的清除。PCSK9i的异常效应是由于抗体/PCSK9结合失败或LDLR功能障碍所致。

抗药抗体(ADA)

人源化mAb(而非全人源化mAb)更可能诱导ADA形成,因为剩余的非人序列在抗原结合互补决定区[59]。使用人源化mAbbococizumab治疗1年后,48%的患者可检测到ADA,其中大多数早在第12周就出现[60]。ADA的存在导致LDL-C降低呈滴度依赖性减弱[52,60]。ADA在全人源化抗体中更为罕见,ADA的存在似乎不会导致有效性降低,因为与具有非人序列的人源化mAb相比,PCSK9抗体保留了结合PCSK9的能力[6,61,62]。在某些情况下,持续性ADA仍是PCSK9i应答不良的部分原因[6],筛查ADA和更罕见中和抗体的检测将是有益的,必要时建议进行。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单基因疾病,表现为血浆LDL-C水平升高和ASCVD风险增加[63]。大多数FH病例归因于LDLR突变,其他的FH病例与载脂蛋白B(APOB)、PCSK9或LDLRAP1[64]突变相关。涉及的等位基因数量也决定临床严重程度,涉及一个等位基因的HeFH或同时涉及两个等位基因的纯合子(HoFH)[64]。在HoFH患者中,HoFH可进一步分为真纯合子、复合杂合子和双重杂合子[64],LDLR突变分为缺陷型(残留受体功能为2-25%)和无效型(无受体功能,大部分2%)。在HeFH患者中,两种PCSK9i在临床试验中均实现了有利的LDL-C降低,evolocumab每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给药降低LDL-C近60%[65],alirocumab治疗报告了相似的结果。ODYSSEYLONGTERM试验中把治疗持续时间延长至40个月,观察到LDL-C平均降低了63.1%[66]。在患者的广泛致病性突变中,alirocumab的疗效基本一致[67]。然而,HoFH患者表现出了多样性,对PCSK9抗体显著低反应[68–70]。在TESLA部分试验中,接受evolocumab治疗的HoFH患者LDL-C仅降低10-20%[71],在患者中观察到广泛的变异性[70]。一个或两个等位基因存在受体缺陷突变的患者表现出LDL-C水平显著降低。相比之下,那些携带一个缺陷突变和一个无效突变的患者表现出较低的反应。此外,两个等位基因中LDLR无效突变或常染色体隐性HoFH患者对evolocumab无应答[72]。可以得出结论,残留LDLR功能显著影响对PCKS9抗体的反应性,这也与预期的分子机制一致。

PCSK9突变

PCSK9的重要结构包括一个信号肽(SP),此肽负责酶离开内质网,这是一个维持肽链构象的前段,具有典型催化残基的催化结构域(负责与底物结合)和羧基端结构域。C末端结构域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富集结构域(CHRD)调节PCSK9细胞定位[13,73]。V5结构域是一个圆柱形结构域,含有组氨酸残基簇,可能介导pH依赖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74]。

PCSK9的C端结构域对PCSK9功能很重要,可能有助于PCSK9/LDLR复合物向内体和溶酶体的转运[73],PCSK9C端结构域中包含Arg-、Arg-、Arg-、Glu-、Lys-和Glu-的β链区域可能负责抗PCSK9抗体的抗原片段结合[75]。PCSK9抗原识别位点内区域的任何突变均可能干扰PCSK9mAb-PCSK9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导致PCSK9/LDLR降解失衡和LDL-C水平升高。

尽管没有研究明确PCSK9变异体及其与应答不良的相关性,但PCSK9的遗传多态性在确定对PCSK9i的反应性中似乎发挥了作用。据报告,在FH患者中,与APOBLOF组相比,PCSK9GOF组alirocumab的血药浓度和LDL-C降低百分比更高;PCSK9GOF突变患者的LDL-C降低了73.1%,APOBLOF突变患者的LDL-C降低为55.3%[76]。GOF突变可上调PCSK9表达,并可预测对PCSK9i的更好反应[77]。由PCSK9GOF突变引起的过度PCSK9分泌可能导致抗体相对缺乏,并导致应答不良[77]。相反,由于循环中PCSK9的相对有效性较低,FH患者的LOF突变可能导致对PCSK9i的应答不良[77]。

未明确的高Lp(a)水平

PCSK9抗体应答不良的另一个潜在机制是Lp(a)水平升高[7]。Lp(a)是心血管疾病的新发病因。Lp(a)的生理功能尚未确定,但在许多研究中观察到Lp(a)水平升高与ASCVD风险增加相关[78]。Lp(a)的清除尚不十分清楚,至少部分独立于LDLR相关机制。传统降脂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对Lp(a)降低效果不佳。然而,Lp(a)的清除至少部分受到PCSK9抑制剂的影响,因为PCSK9i以2:1的比例降低LDL-C和Lp(a)水平,但这种比例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不一致[79]。应答不良组的基线Lp(a)水平往往较高[7],因此,LDL-C反应减弱可归因于源自Lp(a)颗粒的胆固醇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Mechanismsofunusualresponsetolipid-loweringtherapy:PCSK9inhibition.ClinChimActa.Nov17;:-

“脂在线”平台由著名脑血管病专家王拥*教授发起,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中心承办,旨在建立以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为核心的临床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平台将聚焦脂代谢最新热点,分享国内外前沿资讯,解读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通过整合多媒体视听资源,致力于更加便捷的知识共享。

致谢:赛诺菲医学部

排版:程爱春

原标题:《PCSK9抑制剂:降脂治疗应答不良的机制(二)》

1
查看完整版本: PCSK9抑制剂降脂治疗应答不良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