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别让涨价思路主导天然气价格改革
作者:邓聿文中国资源价格改革的趋势是毫无疑问的,但改革必须讲究时机,否则,其成本极可能由弱势群体承担,而成果则被垄断行业攫取。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组织专家,对6套天然气价改方案进行论证。但改革方案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即与国际天然气价格逐渐接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与国际对接和末端用户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看来涨价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是一个涨多涨少的问题。2008年,中国天然气供应总量达到807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天然气消费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届时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400亿立方米,而到2015年,缺口还将扩大到500亿-600亿立方米。从市场供求关系看,这似乎是最好的涨价理由。何况,中国的气价在垄断者看来是长期偏低,虽经多次上调,但用中石油相关人士的话说,美国天然气是同等热值汽油价格的80%-90%,中国为30%。再如,欧洲天然气价格在去年底达到了410美元/1000立方米,约合3.3元/立方米左右,而同期北京的气价格是2.05元/立方米,上海是2.50元/方。单从数字来看,确实低于欧美。然而,简单地拿中国和欧美的气价比较来论证涨价的合理性,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拿天然气费用占居民收入的比值来比较。以此衡量,恐怕我们的气价不但不低,反倒有些偏高。即使用天然气占同等热值汽油价格来比,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按目前的油价,中国比美国还高,所以虽然中国天然气占同等热值汽油价格比比美国低,但实际气价比美国并不会低多少。另外就改革时机而言,现在涨价也不合时宜。目前形势下,国家经济工作的头号任务是促增长、扩内需、保民生。而气价上涨会进一步抑制本已疲弱的国内需求,一方面将直接增加消费者在用气上的支出,另一方面会通过价格传导提高其他消费品的价格,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与此同时,人们的工资和福利多多少少因危机而有所降低,这样,生活必需成本的提高必将压低其消费偏好和倾向,从而不仅直接降低国内的总需求水平,也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的天然气产业是垄断经营。无论是负责上游油气开发的石油企业,还是负责中游管道运输的公司,或者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城市燃气公司,在各自的市场上都处于垄断地位。在没有破除行业垄断,形成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提价将更容易使垄断企业通过垄断价格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结果极可能把气价改革变成一次资源部门向下游产业和消费者攫取垄断利润的利益再分配过程。所以,气价需要改革,但目前改时机不合适,更不能带着涨价思路来主导改革。这使得民众没有一点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加诸于自身的改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