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钙与骨质疏松
钙是人体内的重要元素,骨钙约占人体总钙99%,因此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最为密切。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血钙水平下降,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环磷酸腺苷使其升高,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骨钙溶出,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发生骨质疏松。而血钙水平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钙吸收下降所引起的,钙吸收下降是由于低钙饮食、低维生素D饮食或低活性维生素D及日照不足和长期卧床、高磷饮食等因素造成的。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钙丢失可能是钙摄入不足和钙吸收功能障碍综合作用的结果。
(2)磷与骨质疏松症
体内80%以上磷存在于骨骼中,它可促进骨基质合成和骨矿物质沉积。血磷稳定是骨生长、骨矿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低磷可刺激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使成骨细胞合成胶原速率下降,限制骨矿化的速度,容易引起佝偻病、软骨病等:高磷可使细胞外液的磷浓度升高,使细胞内钙浓度降低,钙/磷比例下降,尤其是钙离子浓度下降可使PTH分泌亢进,骨吸收增加,造成骨营养不良,诱发骨质疏松。总之,高磷、低磷对于骨基质合成和矿化均不利。
(3)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在体内钙、磷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活性形式是1,25-(0)D。由于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肾功能降低,血清维生素D,特别是1,25-(0)D,的浓度常低于年轻人。1,25-(OH)2D3,的数量和效能降低可能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够延缓骨质丢失,降低骨折发生率。
(4)蛋白质、氨基酸
蛋白质作为一种独立的营养素在大量摄入时可增加尿钙排除,造成负钙平衡。尿钙排除增多与骨量减少和腕骨骨折发生率升高有关。氨基酸种类不同,对骨代谢的影响也不一样。如赖氨酸不足和缺乏,可使股骨头、骨干发生骨质疏松。
(5)其它
1)膳食纤维在肠道可与钙和其它矿物质整合,影响它们的吸收,因此可能增加骨质丢失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直接的证据。
2)镁在体内有60%存在于骨路中,体内镁离子可强烈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骨蛋白与羟基磷灰石结合;同时镁离子可与钙离子竞争,镁离子浓度升高可减弱钙的主动转运,因此镁缺乏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
3)锌、氟、铜等对骨骼发育影响也很明显。
4)与骨代谢有关的营养素和食物成分还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元素硅、硼、
铝等,但目前它们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