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身体健康,却要通过表演来装病找医生“看病”。医院,有一群这样的特殊团队——标准化病人。他们通过专业的培训,模拟出真实的求诊场景,表演出病症的准确反应,还原出规培医生与病患沟通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他们在年轻医生走上独立诊疗的道路上扮演了“把关人”的重要角色。
那么,如何成为标准化病人?他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记者对这一“神秘职业”进行了探访。
视频制作记者陆麒雯最多时一天接受20个医生的问诊8月3日,“70岁的*阿姨”因左侧肢体僵硬被宁波医院收治入院,该院急诊科规培医生刘咏前往询问具体情况。
仇凤英(左)扮演的“*阿姨”正在接受刘咏(右)问诊,考官周挺(中)现场考评。与平时不同的是,这次的“问诊”是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放着两张桌子,三把椅子,房间的一角还放着一张诊察床。刘咏和另一位医生分坐在桌前,而“*阿姨”则坐在刘咏对面。
阿姨,您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久了?三天了。病情有没有加重?有啊,本来以为休息休息就会好,没想到一天比一天严重。那您有没有发烧,腹泻?或者这几天情绪起伏比较大?没有。医院看过?到卫生院去过了,给我配了点药。是什么药?那我不知道,看不懂。事实上,“*阿姨”叫仇凤英,今年73岁。在这场针对规培生的出科考试中,她是一名“中风”患者,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按照剧本来的。有气无力的语调,医生问什么答什么。只为了传递相关信息,考察接诊医生,是否能够经过全面、到位的问诊,对患者做出合理的检查和判断。
坐在房间里的另一位医生就是这场考试的考官,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周挺。在每场考试中,现场都会有一两位考官,在仇凤英忘记考题或不规范表演时,考官就会以“患者家属”的身份进行引导。
仇凤英在这场“问诊”中,扮演了标准化病人的角色。
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SP病人),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症状(含部分体征)的健康人。医院自从年招募标准化病人志愿者以来,仇凤英是最早的一批志愿者。
她可以准确地展现出十多种病痛的表现,表演出需要医疗场景中人的真实状态。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扮演两种不同病种的病人,接受20余个医生的问诊,“演技”了得。
今年55岁的胡培元和仇凤英一样,扮演标准化病人多年。空闲时间,医院的导医志愿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培训和实践,有时候遇到患者就诊时不知该挂哪个号,我就能根据掌握的医学知识为对方提供指导。”
演技不能差,也不能太过“医院的标准化病人团队从年走上规模化道路。经过5年的不断发展,吸收了实习医师和社会人士,目前共有50余人,其中核心人员20余人,年龄23-73岁,男女比例1:3。”宁波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夏菁告诉记者。
在成为有资质的标准化病人之前,需要经过层层培训。一般是先做一些医学知识的基础学习,然后再根据年龄、性别安排不同的“患者角色”,对特定的病例进行具体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天到一天。
经过近几年的培训和操作实践后,该院有像仇凤英这样较成熟的标准化病人十余名,经验丰富,对病症症状的表演,把握得都很到位。毕竟,标准化病人的“演技不能差,也不能太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院每月都有一场小规模的出科考试,一年两次大型结业考试,考生都是该院的规培医生。就在5月底,位规培医生在3天内完成技能考核,其中一项就是“标准化病人”问诊考核。
到目前为止,这些标准化病人可以扮演上百种病例。不过,他们一般都是表演如中风、胸痛、腹痛这些内、外科比较容易发现症状的病例。夏菁提到,例如儿科、妇科、精神科等病种“表演”难度比较大,目前他们还未涉及到这些病种的培训。“如果涉及到需要查体的部分,我们还是安排在模拟人身上进行。”
医学生通过扮演标准化病人积累临床经验不久前,医院的急诊大厅,也进行了一场由标准化病人出演的急救演练。一位年轻男子不慎从三楼跌落,全身多处骨折、出血,已经休克。当天刚好下大雨,男子湿漉漉地躺在水泥地上。
不同的是,这名伤者是由该院急诊科医生安凯峰扮演。由于患者失去意识,他只需要配合着一动不动,与医护没有任何交流。
“医院每年会从实习医生、见习医生中,挑选一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做模拟病人。”该院科教部工作人员周雪飞说,为了尽可能再现医疗实际场景,培训不仅强调病历记忆技巧、症状和体征再现,还特别重视模拟病人的沟通技巧以及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
每次考核结束后,院方都会对模拟病人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主要来自考官反馈、考生反馈及标准化病人的自我反馈,有利于下一次考核工作的开展和改进。
自年以来,该院已招募12期,共40余名学生。今年上半年,有4名医学生通过培训考核,加入标准化病人的队列,为这支队伍增加新鲜血液。
“培训涉及内容比较多,随着培训进度的推进,我觉得沟通水平提高了不少,也为明年的临床实习积累了医患沟通的技巧。”宁波大学医学院届见习医学生小周说。
通过“假病人”培养的医生不合格?对于标准化病人的出现,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人就认为,标准化病人就是“假病人”,而通过“假病人”培养出来的医生未必合格。
“与书本考试相比,标准化病人属于活体考卷,更能锻炼和反映出年轻医生的实际能力。而且,我们在考试中更注重问诊的技巧,而非诊断结果。”周挺认为,“标准化病人”只是为年轻医生模拟了一个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周挺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标准化病人体系还不成熟,临床实习都医院问诊,一群同学围着一个病人,由一个同学主问,其他同学辅问,效果不是很好,许多同学都没能够参与其中。
另外,对于临床问诊,大多数病人都非常抵触,生怕没有经验的学生会给病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更何况,让为数众多的医学生向同一个病人反复进行问诊、查体,则很有可能给病人带来新的风险。更何况,病情不同,考核的标准很难做到公平。
总而言之,标准化病人只是医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环而已,并不是说通过了标准化病人实践考核后,医学生就能做医生。“这只是医学教育中的一种辅助训练手段。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医生,还要在临床上进行大量的实践,而标准化病人只是为他们在此前的学习中,增加一些实际经验而已。”
大家还在看从严从紧!宁波发布疫情防控紧急通知
宁波通报台州三门密接者在甬相关接触人员排查情况
宁波紧急通知:全市停售!
突然崩了?!很多人懵了!最新回应……
宁波人终于等到了!时隔3个月后“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