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脊集团厂区面貌。郑连进摄
编者按: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既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究开发中心,更是产品和信息咨询、市场战略研究、对外合作交流、人力资源凝聚、技术服务辐射的中心。自年以来,我省技术中心在企业发展中的创新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引导作用日益突出。
“与年投产时相比,如今的合成氨装置不仅实现了从年产30万吨成功扩产至45万吨,氨产量还平稳达产达标。”说这话的是康健,天脊集团合成氨厂生产副厂长。
“合成氨装置之所以能安全稳定持续运行30年,主要得益于天脊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实现了对技术的真正拥有和掌握。”康健坚定地说。
国家投巨资引进技术设备建设化肥企业
33年前的年9月,康健他们整班被直接分配至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工作,全班同学特别兴奋。
康健说得没错。那个年代,能到山西化肥厂上班,有种特殊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个厂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立、因“三农”而建。
年,为改善土壤养分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经化工部规划、国务院批准,决定成套引进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8个国家11项专利技术和设备,建设以煤为原料生产硝酸磷肥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复合肥企业。这个企业就是山西化肥厂。其与上海宝钢、扬子乙烯、葛洲坝等一起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资金16亿元人民币。
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建设大*和上百名外国专家汇聚潞城,拉开了建设大幕。
年9月18日,中国第一袋复合肥料硝酸磷肥顺利下线了!康健记忆中,那一刻,建设大*沸腾了,全国农民沸腾了!山西化肥厂的名字响遍全国,标志着中国化肥工业自此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在消化吸收中大胆探索负重奋进
然而现实是痛苦的。把8个国家的11项专利技术和设备“拼接在一起建设化肥厂”,这在世界上本身就是先例,没有成熟经验照搬,不是成功案例的复制。
投产不久,厂里就陷入“开开停停、步履维艰”的困境之中。如康健一样,好多职工面临的是“加班再加班”“停车、开车,再停车、再开车”的现状。
但困难吓不倒天脊人。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下,天脊人勇于拼搏,自加压力,主动作为,以挺起民族复肥工业脊梁为己任,凭智慧、勤奋、胆识和魄力,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条“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振兴之路、腾飞之路。
天脊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啃硬骨头的拼搏精神、敢闯敢试的奉献精神、善于创造的钻研精神,吃住现场跟班倒,摸爬滚打除瓶颈,科技攻关助消化,逐步把“洋设备”驯服了、“洋技术”消化了。操作人员认真监盘、精心操作、严控指标,检修人员加强巡检、落实责任、设备包机,技术人员盯住问题、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通过上下齐力奋战,天脊人把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转化为自己拥有的再创新技术。
康健讲,随着创新技术的应用,生产装置停车次数慢慢减少了,连运率提高了,心情轻松了,职工干劲更足了。令人可喜的是,企业顺利通过了交工验收,系统停车检修实现了“一年小修、两年中修、三年大修”的梯次跨越,合成氨装置、硝酸装置实现了达产达标达效。
付出终有回报。天脊集团以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大型鲁奇煤制氨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研发攻关项目,在生产中得到成功实践。至今,天脊集团累计荣获国家、行业、省市科技成果达到项,实现专利发明项。
康健深有体会地说,天脊集团是个大熔炉,生产期间为中国煤化工锻炼了一支队伍、培养了一批人才,这正是天脊集团所作的贡献。30多年的发展,从天脊集团走进科研院所、走向全国大型煤化工企业高管团队的优秀人才达人以上。
技术创新助力多元化大发展
天脊集团在技术积累过程中不甘落后,立足化肥延伸链条,实施肥化并举战略,坚定信心多元发展。
他们在生产中国最好化肥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相继建成投产了硝铵装置、苯胺装置,决心做世界上最好的硝铵和苯胺,进一步提升企业在煤化工领域的竞争实力,继续巩固领先地位。
技术对天脊集团就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全覆盖的渗透,引入大数据智能控制,成立了大数据调度指挥中心,在精准营销、安全管控、环保治理、设备管理、机器代人、成本核算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充分应用。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天脊集团,在发展进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精致生产、市场深耕、流动风控”工作主线,良心制造化肥,全力支援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坚定品质自信,打造第一品牌,在煤化工领域成为引领。自年投产至年,累计为“三农”贡献化肥万吨。
目前,天脊集团已由原来单一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以硝基肥料为主,集硝基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煤化工产业集团,是山西综改试验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脊集团已形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万吨硝酸、90万吨硝酸磷肥(硝酸磷钾万吨)、40万吨硝铵、25万吨硝基复合肥、26万吨苯胺、2万吨硝酸钾、3万吨硝酸铵钙的生产规模,化肥化工总产能达到多万吨。
本报记者王龙飞通讯员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