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是同时发生在临床或亚临床的上、下呼吸道的过敏性炎症,是同一综合征在呼吸道两个部分的表现。随着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变化愈发剧烈,CARAS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西医学对确诊的CARAS,大多提倡联合治疗,但据相关研究报道,由于治疗重复和药物叠加,容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而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联合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本文根据中医“肺鼻同治”理论,对CARAS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本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肺鼻存在络属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肺主鼻,在窍为鼻”,《灵枢·五阅五使篇》云:“鼻者,肺之官也。”都阐述了鼻与肺的官窍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是中医“肺鼻同治”理论之源。而“肺开窍于鼻”是“肺鼻同治”理论的精髓所在。中医认为肺与鼻在解剖上相互贯通、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互为影响。
2中医经典中的肺鼻解剖
关于“肺、鼻”的解剖早有论述,认为肺鼻在解剖结构上是相互贯通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认为鼻与肺在解剖位置上密切相关,鼻为肺与外界相通的通道,更是肺与外界相通的门户所在,鼻通过咽、喉、气道与肺相连,鼻于外,肺在内,内外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肺鼻在解剖结构上的连贯性,使“肺鼻同治”成为可能。
3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与中医“肺鼻同治”理论
现代医学中很多呼吸系统疾病都是在肺鼻共同病理作用下发生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或因或果的关系。比如CARAS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和喘息等,这些症状可突然发作,也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与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一般症状类似。CARAS发病就是在肺鼻的共同病理作用下发生的,因此,CARAS的治疗也要回归于肺鼻的生理和病理。中国古代医籍未曾找到类似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病名记载,但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特点,可将其归入“哮病”与“鼻鼽”的范畴。以上二者皆属肺系病范畴,常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在哮喘伴有或不伴有鼻部症状时,都可兼顾鼻部炎症的治疗,即上、下气道的联合治疗,也就是中医的“肺鼻同治”。
4“肺鼻同治”理论指导下的CARAS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关于CARAS的中医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整个疾病过程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要。中医认为CARAS发病,或因于肺,或因于鼻,肺鼻相通,互相关联。CARAS发病可表现为“鼻鼽”和“哮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而“肺鼻同治”理论要贯穿整个疾病治疗的始终,将其作为CARAS辨证论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鼻鼽的病因病机可概述为“脏虚和感邪”。脏虚主要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亏虚。肺脾肾气虚,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聚而为涕,久之不化则形成伏痰,储于鼻肺。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鼻窍易感外邪,或肺虚津少,鼻窍失养,出现鼻塞、鼻痒等鼻鼽症状。哮病的中医病机素有“夙根论”一说,认为宿痰伏肺,外邪诱发而致哮喘。而CARAS是发生于上、下气道的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特点是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这与中医“宿痰”的致病机理不谋而合。中医将CARAS归于鼻鼽和哮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可从鼻鼽和哮病出,但又异于单一的鼻鼽和哮病发病。总的可归纳为“本虚”和“感邪”两端,“伏痰”为主要病理因素,皆与鼻肺相关。先天不足和后天脏气亏损同为鼻鼽合并哮病的内在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不化,最终导致痰浊这一病理终产物的形成。痰浊,储于肺鼻,甚至储于整个肺系,可作为鼻鼽和哮病的共同病理因素,是CARAS发病的关键所在。肺脾肾的虚态在“痰浊”形成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为痰浊,储于肺鼻,导致肺失宣降,气道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异常,水液运行输布障碍,进一步促进痰浊的形成。痰浊日久不化,形成伏痰,或储于肺,或藏于鼻,成为鼻鼽和哮喘发病的共同“夙根”。
外邪同为鼻鼽合并哮病的外在因素。CARAS外在致病邪气主要包括风邪、寒邪、湿邪,及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其发病特点各异。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一般病程较长,具有季节性特点,常骤然发作、即发即止,这与风、寒、湿等邪气致病特点相符。外邪常作为CARAS发病的诱发因素,明确诱因是CARAS中医证治的关键。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