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进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醒目的“入矿左行”4个大字就映入人们的眼帘。这条矿内独有的交通规则,是当年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留下来的遗产。而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就是陈日新。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名“改革先锋”中,陈日新名列其中。他受命于改革开放之初,带领首批创业者来到平朔,开启了伟大壮举。他以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精神,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经验和设备,使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个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只用了当时我国矿山建设周期的1/4时间,建立了和外方良好合作的制度体系,创造了“三高一快”的平朔模式,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安太堡露天煤矿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30多年过去,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依然宛如一颗明珠,照耀着雁门关内外,引领着煤炭行业的发展。
而他,虽已离开人世11年,却依然活在每个平朔人的心里,是他们永远无法忘记的“陈老总”。
陈日新的“三高一快”:
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
他用平朔模式创造中国露天开采奇迹
安太堡露天煤矿
让平朔人为之自豪的“试验田”
靠右行驶,是国内基本的交通规则。不过,12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来到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发现自己所熟知的交通规则在这里不管用了。进矿出入口处,出口在右侧,入口在左侧。一进去,就能看到醒目的“入矿左行”4个大字。
进入矿区后要换车,矿区的车除了大型卡车外,就是皮卡车。每辆皮卡车上都装着警示灯、车斗上立着3米多高的旗杆,上面飘着鲜艳的红色旗子。这是为了安全,因为矿区里的大卡车、大电铲太大了,普通的车辆距离大车较近时,完全不在大车司机的视线范围内。至今,人们说起来30年前引进那些大型采矿设备时,依然难忘那种震撼。
车在矿区内开了很长时间,都没到达矿坑作业面。远远望去,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只是巨大煤层上闪动的一团团*色的点,在这里,现场指挥员的车上常常放着专业的望远镜。
“你看,那是我们栽种的树。”指挥员指着远处说。正值寒冬,树木没有叶子,看上去光秃秃的,一望无际的是灰黑色、灰*色的大地。不过,在一张夏天航拍的矿区照片上,山西晚报记者看到,这里有不少树木,绿意葱茏。
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作现场。
在露天矿坑的路上,奔跑着各种型号的大卡车,装载量基本都在一百吨以上,有的拉土,有的拉煤。路边还活跃着不同种类的挖掘机、推土机,它们的任务是保证开采工作面的顺畅。最惹人注目的是大电铲,轮胎有两人高的大卡车,在它跟前只能算是“小弟”,人站在它跟前,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带来的是渺小感。最大的电铲,一铲子下去,就是40立方米。
挖出来的煤炭装上车,运到离此不远的洗煤厂。露天矿场东端,矗立着一座天蓝色、占地数万平方米、高达数十米的巨大厂房,这就是洗煤厂。洗煤厂北面是铁路专用线,它把洗好的精煤由铁路运到港口,销往国内外。
入矿左行,只是当年平朔模式留下来的一个小小的规则。机械设备、管理模式、奋斗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30年过去,这些仍在影响着今天的平朔。
“三年准备、两年建设,在‘陈老总’的带领下,这座现代化露天煤矿从动工兴建到竣工投产,只用了短短26个月。”“那时候,‘陈老总’提出了生活区建设和工业区建设同步,平朔是国内第一家工业区和生活区分离的煤炭企业。”“以后,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无论谈起过去,还是说及现在、畅想未来,言语间,平朔人有着满满的自信和自豪。提及陈日新,他们都是同一个称呼——“陈老总”,带着亲切,带着尊重,更带着感激。
陈日新在工作现场留影。
因煤而生的朔州
更是一座未来可期的城市
平朔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煤矿。
“因为一座矿,有了一座城。”朔州人介绍自己的城市,大多以此开场。矿,就是平朔煤矿,城,就是朔州市。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凉,朔州尚未建市。作为平朔煤矿建矿初期的亲历者,今年已80岁高龄的*树芳老人给山西晚报记者讲了一件事:李双库,平朔筹建中第十四个报到的职员,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平朔。他翻开地图找呀找呀,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在哪儿。邻居告诉他,“听说在晋北,那里很荒凉,只见风沙不见人。”
平朔,在地图上确实找不到。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在山西雁北地区平鲁县和朔县两县境内,人们习惯称平朔,是取两县县名的首字来命名。那时候,当地民间有不少说法:每日要吃二两土,今天吃不够,明天还得补;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从冬刮到春;那时候,朔县县城里没有像样的旅馆饭店、没有公交、没有公园、没有像样的街道、没有红绿灯……
年,陈日新就是来到了这样的平朔,和他的同事们在冰天雪地、凛冽寒风卷着*沙的平朔,开始了宏伟和艰难的创业历程。
平朔公司原总经理陈日新(右一)为安太堡露天煤矿外籍总经理劳恩·亨特先生颁奖。
随着平朔露天煤矿的建设,这座小县城——当年的朔县不仅迎来了外国人、巨型机器,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煤矿建设伊始,在朔州开工的单项工程就有公路建设、铁路建设、供水工程、通电工程、通信工程等10个项目,其中6项横跨当时的平鲁、朔县两地,长达公里,占地涉及7个乡54个村。这些工程拉开了城市的最初框架。
年1月5日,平朔安太堡煤矿建成不到两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朔州市。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朔州市,马路宽阔,高楼林立,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年,随着朔城区市*规划建设发展及昔日封闭的平朔生活区被“破墙开路”,平朔生活区和朔州城区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
12月22日,晚上9点的街头,华灯璀璨。虽然气温很低,路边的饭店里依然有人声喧哗,几名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情绪高涨,热烈地讨论着城市的发展。虽然来到这里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如今的朔州,除了煤、电等传统产业,已布局了高端陶瓷、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朔州还是全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行业的龙头区域。
朔州,曾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未来,它将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让人期待。
开放创新的中煤平朔
不仅引进来,
也在不断走出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煤炭产量情况,前十月,我国原煤产量为29.0亿吨,山西以.6万吨位列全国各大产煤省区煤炭产量的第二位。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年7月5日发布的生产煤矿能力情况,山西现有生产煤矿中,年生产能力最大的煤矿有3座,均为中煤平朔集团煤矿。
今天的平朔,拥有包括安太堡在内的3座年产能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矿,拥有2座年产能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拥有年总入洗能力1亿吨的6座配套洗煤厂和4条总运输能力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载重卡车、电铲等技术装备,是我国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煤平朔的发展,离不开开放。30多年前,安太堡引进外方的管理模式,所有部门的一把手全部由外方人员担任。年,外方撤资,中方开始独立经营管理,在陈日新的带领下,平朔集团创造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平朔模式,为我国探索煤矿建设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陈日新(左四)在平朔安太堡矿指导工作。
中煤平朔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他们成立露天开采、露天机电、井工开采、井工机电、煤炭洗选和综合应用等6个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小组,围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技术改造等中心任务,学习交流岗位技能、创新方法、优秀经验。这些年来,中煤平朔集团在科技创新上累计投入46.8亿元,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5项。
30多年来,中煤平朔自主建设了2座千万吨级露天矿和3座千万吨级井工矿,实施了露井协同开采,大幅度提高了资源回收率,露天矿达到95%以上,井工矿工作面回收率达到了85%,实现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矿区环境从单一资源型到绿色生态型的突破……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这些年来,平朔煤矿在不断地“走出去”,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经验不仅在国内被不断复制,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如今,国内各大露天煤矿几乎都复制了安太堡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在蒙古国、澳大利亚、纳米比亚,都有从平朔煤矿走出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成功走过了从吸收、消化,到创新、输出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平朔,阔步行进在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的征程中,而陈日新开创的平朔模式,仍在示范引领着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实行中外合作、联合经营,走向未来。
陈日新的闯与干: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哪怕赴汤蹈火
他用平朔模式拓开一条煤矿改革新路
引言
无论对于平朔煤矿,还是对于朔州市,甚至对于国内其他大型露天煤矿企业来说,它们的今天都离不开陈日新与中外合作“平朔模式”。
在授予陈日新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的时候,获奖名单这样介绍陈日新: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
那么,“平朔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陈日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它的呢?
这是陈日新的“天命”
平朔体育馆前,立着两位老人握手的塑像。两位老人,一位是邓小平,一位是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正是他们历史性的一握,才有了今天的平朔。
陈日新(左一)与哈默(右一)在生产现场。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而要进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强大的能源支撑。当时,我国仅有两座露天煤矿,其中的抚顺东露天因所采油母页岩成本太高,国家决定转产。国家煤炭部经勘探发现,山西雁北地区的平鲁县、朔县一带有可以开采的煤层。可是,当时煤炭工业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无法有效地开发煤炭资源。
煤炭的开采方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井工开采,另一种是露天开采。井工开采煤炭资源的回收率比较低,危险系数较高。而露天开采则不同,这种开采方法是把煤层上面覆盖的表土和岩石全部挖开运走,露出煤田来。露天开采的资源回收率高,且较为安全。衡量一个国家煤炭事业的发展程度,一般看的是露天煤矿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所占的比例。但露天开采的难度大,对剥离手段和运输手段的机械化程度要求很高。
20世纪60年代,我国煤矿的露天开采比例很小,只占全国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而当时美国的露天开采已达到百分之七十。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大胆利用外资。年1月,邓小平率代表团访问美国。在这次美国之行中,邓小平结识了石油公司的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这为中外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拉开了序幕。
年12月,时任煤炭部部长的高扬文开始着手组织协调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高扬文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时任大同矿务局局长的陈日新。年11月,高扬文找到了陈日新。此时的陈日新刚刚接到山西省委的安排,省委提供了两个职位由他选择,一个是到阳泉矿务局担任*委书记,另一个是到省煤管局担任副局长。在煤炭部的办公室,高扬文向陈日新传达了*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开发平朔露天矿的决策,说这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上有“试验田”的意义。高扬文说,“这个项目需要一位专业技术硬、责任心强、肯吃苦的负责人,大家都推荐你。我听说你是一个敢想敢作敢为的人,你好好考虑,相信你在明天前会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
年出生的陈日新,21岁就来到大同煤矿,这一干就是28年,这时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等待他的,是两个优越的职位和一个几乎是重新创业的机会。陈日新对高扬文说,“高部长,不用等明天,我现在就答复你,愿意到平朔去,操持这个新摊子。”后来,陈日新说,这是他人生最大一次的拼搏。
那个奔波在路上的春节
从北京回到大同家里,陈日新的脑海很不平静,一直在想高扬文部长的谈话,特别是想到邓小平的指示——“此事应积极进行,争取时间。”他脑子里反复思谋这句话,越想越坐也坐不住,越想越睡也睡不着:靠我们自己开这么一座年产多万吨的煤矿得用10年多的时间,引用外资合作开发,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得“积极进行,争取时间。”
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陈日新从大同矿务局借了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伏尔加小车,带着平朔筹备处的全体共15名员工,一大早就离开了大同,颠颠簸簸地行驶在狭窄的柏油马路上,偶尔还能听到村子里传来的鞭炮声。
曾经采访过陈日新的平朔煤矿职工朱玉斌说,陈日新他们到了平鲁县和朔县,先向两县的领导拜年,然后就介绍中央要开发安太堡矿的精神和商量平朔生活区选址的问题。两地领导听说要建大矿都非常高兴,建议在最好的地方建生活区。但是,陈日新觉得,那样会占去太多耕地,还得让农民迁村迁户,不合适。于是,陈日新一行又赶往朔县六十九*管辖的部队农场,这个农场有一个方圆两千亩的土地,到处是铺满庄稼根茬的农田,沟沟坎坎,车开不过去,他们就下来推着车走。
等到了农场,太阳已经下山,农场的领导都回家过年了,只有协理员在。陈日新说明来意,协理员拿出了农场的图纸。经过比较讨论,陈日新当场拍板,生活区就定在这儿了。“第一,不用占农民的土地;第二,距离火车站和县城都不远;第三,地面平坦,地下没有矿产资源,住起来放心。
第二天,大年初一,陈日新没有休息,又马不停蹄赶到了第六十九*驻地,找到部队首长,商议平朔生活区占六十九*农场的事儿。
“我的信念是只许成功
哪怕赴汤蹈火”
陈日新曾说,“对建设平朔露天煤矿,我的信念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哪怕东奔西跑,赴汤蹈火。”建设平朔的初期,陈日新的东奔西跑主要是为了要钱。
年10月,平朔行*生活区建设开工。曾任平朔*办主任的*树芳回忆说,在这前后,陈日新跑东北、去北京、下西安……到处联系和寻找优秀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和沈阳煤矿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天津铁路设计院等十几个单位联系委托设计,和山西省建筑安装总公司、冶金部第十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十多个单位联系施工,和平朔矿区工委、平鲁、朔县联系征地拆迁,和煤炭部物资供应局联系物资供应,和洛阳考古队联系发掘汉墓群。
陈日新(右一)在现场指导工作。
陈日新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地奔波了将近一年。一时间,几十个设计施工单位,近两万五千人的建设大*进入了矿区。工程全面开工后,事事时时需要钱,原有的准备资金所剩无几,陈日新的担心也与日俱增。
*树芳回忆说,第一个找上门的是十三冶的副总经理、平朔工业区建设工程的总指挥姚鸣皋,人称“要命搞”。陈日新了解他,知道若不是大事,这个人不轻易登门。陈日新握着姚鸣皋的手说,老姚呀,你亲自上门肯定是大事。老姚直说:“一个字,钱!”陈日新找银行贷款,银行说,平朔是中外合作项目,合作的合同书签不了字,项目批不下来,贷款就等于没有合法手续,没有红头文件不敢轻易贷款。陈日新三番五次硬着头皮找银行求情贷款,银行最后说陈日新是“平朔,平朔,就凭嘴说”。
银行贷款不行,陈日新连夜赶往北京,还没住下就去煤炭部,高扬文部长不在京,一位老领导告诉他,国务院刚开了全国省长会议,要减规模、压项目,把钱都卡死了。陈日新又去找国家计委,扑空了。他在北京二十几天往计委就跑了二十七八次,计委的门槛都快被他踩烂了。跑计委办公室找不到人,陈日新决定去拦计委主任的车。他记下车号,等在车必经的路口,一直等了3个小时。可惜,虽然见到了计委主任,钱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十几年后,朱玉斌采访陈日新时,陈日新回忆往事,依然心有戚戚。
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一行考察平朔。汇报从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陈日新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李鹏最后说,国家计委对这一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了审査,认为这个报告是可行的,建议国务院批准。李鹏回京没几天,国家计委分两次批给平朔项目五千万元,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重建于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的现代化生态园区。
年9月10日,中外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一个懒人都不要的“平朔模式”
与陈日新共事多年的*树芳评价陈日新有“识人之眼,御才之方,用人之胆”。当时,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和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平朔公司和安太堡矿共有人。许多到平朔参观的企业界人士称赞说,“年产原煤万吨,公司总定员人,机关干部人,人均效率30吨,这不仅是平朔的独创,在全国也是首创!”。许多新闻记者来采访时,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平朔模式”。
按照当时国内同等生产规模的井工矿编制,平朔公司的人员编制至少需8万人。但陈日新不走老路,决心要闯出一条新路。新路怎么闯?奥秘就在于陈日新用人打碎了三块“铁”,即,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陈日新的老同事郑茂昌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安太堡矿的工人们形容这项改革的最大特征是大家“一律端瓷饭碗”,意思是好看但又容易打碎。安太堡矿联合管理委员会可以撤换矿上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协商一致,可以撤换主要职员。因此,这里有着良好的工作纪律,无论中外人员。陈日新还打破了干部和工人的界限,每个进矿职工都要按程序严格进行培训,不合格不发证,不准上岗工作。上岗后如果干不好,就退回劳务公司再培训、再安排。对于关键岗位上的人员,不惜代价送到国外去培训。
从年到年,平朔来了一百多位大学毕业生,全都要先到生产一线。后来这些人,有的已经担任了工长、值班经理、部门副经理。有几位原来的处级干部,则因为不适应工作要求,下来当了一般人员,有一位工人由于表现优异,被提升为值班经理。
后来,提起在平朔的这些年,陈日新说,“对这10年艰苦创业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对这其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是亲身经历和尝受过的。可以告慰的是,十年心血没有白费,为国家争了气、争了光,为改革开放出了力、做了贡献。每想到此,我就内心激荡饱含热泪。”
陈日新的义利观:
安太堡煤矿一共投资了6亿美元,
他一分钱都没往自己兜里揣
他用平朔模式诠释何为忠诚干净担当
引言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正在进行。
朔州市平朔生活区,听到电视里传来“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陈日新”,看着昔日熟悉的笑容出现在屏幕上,陈日新的爱人、86岁的陈桂兰眼眶红了:爱人30多年前为事业终日奔忙的一幕幕,爱人退休3年后因病卧床12年相依相守的一幕幕,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这一刻,陈日新的老同事*树芳、郑茂昌、中煤平朔集团许许多多的员工也动容了。他们想起了30年前那个和他们一起奋战在工地上的陈老总,想起了那个干净做人、一心为公、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陈老总。
他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树芳和陈日新的认识并不是从平朔煤矿开始。“我们接触很早,年就认识了,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年,到了平朔以后,陈日新的敢想敢干给*树芳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平朔安太堡煤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第一个对外合作项目,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万事开头难,陈日新作为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的主任,“大门刚刚打开,很多人想不通,我们自己的煤,为啥要找外国人来开发,还有人说,平朔项目是出卖国家资源,是叫外国人占中国人便宜。他精神压力很大。”陈日新就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做了从现在看来依然是有远见的一系列事儿。*树芳讲了其中一件事。因为是中外合作,要接待很多外国人,平朔生活区准备建一个接待外国人的宾馆。到底是叫招待所还是叫宾馆,人们都争论不下,有人就认为,一个企业建什么宾馆。甚至有人向国务院夸大其词地反映包括宾馆建设在内的生活区建设问题。后来,有调查组找到陈日新,陈日新对调查组的人说:“调查我,我没意见。但我家里还有70多岁的老母亲,有未成年的小儿子。我得回去说一声,不然我放心不下。”也许是陈日新的话感动了调查组,这些人亲自到平朔现场调查情况,最后,调查组同意并接受了平朔的建设方案,只是要求今后再建职工住宅得降低造价,取消掉平朔宾馆大厅顶棚“双层玻璃充氮气”的设计方案。就这样,在保守和开放两种认识的激烈碰撞中,平朔宾馆建成了,规模虽不算很大,但它接待的范围之广、规格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
就是在陈日新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带领下,平朔开创者们全面起步,总体推进,按照“两大块(工业区和生活区两大块),六条线(铁路、公路、水路、电路、通信网络工程、征地拆迁和发掘汉墓分成6条战线)”的方案进行了整体建设。年9月10日,经过3年筹备、两年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举行投产典礼,晋西北雁门关外的*土高原上,有了一座特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
他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
*树芳、郑茂昌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都再三强调,陈日新是一个特别廉洁的人。
*树芳老人(中)给山西晚报记者讲述陈日新的故事。
年筹备,因中外谈判进展缓慢,合同签不了字,项目批不下来,银行不给贷款,工程建设捉襟见肘。跑北京要钱,就成了陈日新和同事那两年常做的事儿。那时,工资不高,有一次,他们想改善伙食,吃顿涮羊肉。钱从哪里来?虽然平朔的账上有钱,但陈日新从没想过要花公家的钱。要吃涮羊肉,陈日新和另外一位老总龚坤生提出他俩请客,但大家觉得太不公平了,因当时他们的工资也就元左右,别人多数是七八十元。
“后来,龚坤生就提议,按工资高低分摊下馆子的费用。”郑茂昌回忆说,当时,羊肉馆的收银台前出现了这么一幕:食客们先各自报工资,得出众人工资总数,然后除以饭费,得数再用各人的工资去除,得到的就是每个人要拿出来的饭钱。就这样,大家在北京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涮羊肉。
一群人改善生活不沾国家的光,陈日新平时吃饭也是如此。陈日新在平朔上班,爱人陈桂兰和孩子都在大同,一个人的生活,吃饭就是个问题。“他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会做饭,就一个人凑合着吃。”至今,提起陈日新,陈桂兰带着心疼。陈日新有糖尿病,心脏也不好,“他忙得顾不上自己。”陈日新一个人的饭让郑茂昌也印象深刻,“他经常就自己煮点挂面、弄点大酱吃。即便偶尔去食堂,也要付账,从不拖欠。”
陈日新是平朔的“一把手”,陈桂兰有时候去平朔,去档次高、服务好的平朔宾馆住,大家都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陈日新严格要求家人,非工作原因不能去平朔宾馆。于是,陈桂兰和孩子们一直都没去过。甚至,陈日新来回大同与平朔无数次,从未让家人搭过一次公车。坚决反对公车私用,他从自己严格做起。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两位老人感叹,当年,安太堡煤矿一共投资6亿美元,陈日新真的是一分钱都没往自己兜里揣,事儿做成了,人是干净的。
他是一个很少回家的人
“一般不回家。”12月22日下午,陈桂兰提起陈日新时,反复说了这几个字。上世纪80年代,周末还是单休,只有周日一天休息。陈日新作为平朔煤矿的带领人,忙碌可想而知,回家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偶尔回次家也是匆匆忙忙的,头天回,第二天早早又走了。”
陈日新与夫人陈桂兰。
陈桂兰和陈日新是同龄人,也是同乡人,俩人同在年调到大同煤矿工作,同年夏结为夫妻,俩人性格互补,琴瑟和鸣。虽然嘴里念叨着嫌他“不回家”,但陈桂兰用实际行动支持着陈日新的工作。陈日新在平朔时,老母亲和陈桂兰住在大同矿务局的家里,大儿子已生了孩子,小儿子年龄还小,陈桂兰自己还有工作,但她无怨无悔挑起了家庭重担,照顾年迈的婆婆,洗衣做饭、收拾家、接送管教孩子。如今,陈桂兰的儿媳提起婆婆来,总说婆婆特别不容易,“家里不安稳,工作哪能做好,婆婆就是那个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伟大女人。”
山西晚报记者正在采访陈日新的爱人陈桂兰(左二)。
“他病了以后,才在一起待了12年。”86岁的陈桂兰虽然有些耳背,但思路清晰、精神很好。提起这辈子和陈日新在一起最长的时间,她说了两次“12年”。其实,这12年,是陈桂兰在病榻前陪护的12年。年,离开工作岗位3年后,陈日新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经全力抢救,在断断续续高度昏迷14天后,陈日新奇迹般地清醒了过来,从此,陈桂兰挑起了陈日新的全部护理工作。治疗半年后,陈日新基本康复,就在大家为此高兴时,由于多年超负荷工作,陈日新的糖尿病综合征复发。为了保守治疗,医生建议取掉陈日新一只脚的大拇指,一年后,由于腿部血栓面积继续扩大,为了保住性命,医院决定采取截肢手术。截肢后,陈日新生活无法自理,是陈桂兰细心周到地照顾着他,直到年12月,陈日新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是一个留下好家风的人
几天的采访,不管是同事、朋友、下属,对陈日新的人格魅力,大家无不称赞。“一心为公、不图享受、敢于担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原则性强……”甚至,平朔集团员工朱玉斌还讲起了一件发生在年的事儿,“你知道吗?陈老总还抓过小偷。”
那是年夏,陈日新走进厨房准备做饭,突然,透过窗户看到对面有个人慌里慌张的,还用扳手拧自行车座,就快步下楼。此时,小偷已经把车座拧下,准备逃走。陈日新就大喊“给我站住”,追了上去,后来在热心人帮助下,把小偷抓住了。“陈老总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朱玉斌说。
陈日新和家人合影。
不过,在家人的眼里,陈日新是一个留下好家风的人。12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陈日新家里时,他的女儿和儿媳在家陪着陈桂兰。谈话间,一家人和美温馨,陈桂兰说得眼眶发红时,女儿和儿媳马上安慰她。
“老陈特别孝顺,每次回大同,第一时间都是去看老母亲。”陈日新在家很少说工作的事儿,和老母亲聊天,下厨做点简单的饭,后来离休了,平时就喜欢看书,“脑子好使,一般讲话不用稿子。看过的书,能给我们从头到尾讲下来。”
陈日新生活照。
如今,陈桂兰家已是四世同堂,儿子在北京工作、孙子是一名外交官,重孙子也上学了。“儿子可像他爸了,也是一回来先看我,给我买吃的。”陈桂兰说。“孩子们都可孝顺了,儿子每次一回家也是先看妈。孙子也是这样,人在国外,每周都要给奶奶打电话。我就给老太太说,见过孝顺的孩子,就没见过这么孝顺的孩子。”一位住在隔壁的老人恰巧来串门,给山西晚报记者夸起这家人,说:陈日新孝顺,陈桂兰也孝顺,孩子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而且,从小耳闻目睹陈日新的事迹,看着他做出来的巨大成绩,孩子们都很努力,也很争气。
“我公公做出的成绩,对我们后辈也是一种激励。”陈日新的儿媳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改革开放的践行人——记平朔开创者陈日新》,家里每个人都看过,“我公公留下来的这种好家风,一定会代代流传。”
陈日新:永远的改革先锋
陈日新生平介绍
陈日新(—),男,汉族,年5月生,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吉家庄乡佛堂寺村人。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陈日新年7月在原籍参加儿童团,年任大同县委警卫员,后历任大同市总工会干事,大同发电厂团总支组织员。年1月调大同矿务局,历任工程处*委组织干事、土建处*委组织员、基建局*委组织部干事、第二工程处*支部书记、*委副书记、晋华宫矿*委副书记、矿长、*委书记。年11月任大同矿务局副局长,年9月任大同矿务局局长。年9月任山西煤管局副局长、*委委员。年1月任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主任。同年6月,任筹备处临时*委书记。年8月改任中国平朔露天煤矿总经理、*委书记;同年10月兼任中共平朔矿区工委副书记。年9月兼任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中外合作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年5月改任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总经理、*委书记。年离休。年12月因病去世。
陈日新年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当选山西省第六届*协委员、朔州市首届*协主席。从年起曾当选中共山西省第四、五、六届*代会代表,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陈日新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特等功”,同年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优秀经理”,年被评为山西省煤炭系统“优秀思想*治工作者”,同时被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评为全国煤炭企业优秀企业家,荣获“金钟奖”。
年12月,陈日新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清源滑艳兵
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寇宁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兰叶欣